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媒介技术视域下传媒组织文化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0-03-21 22:52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大众传媒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历史上每次重大科技突破和创新,都会带来大众传媒的长足发展。人类传播的发展与变迁,归根结底就是依赖传播媒介发展的推动;而传播媒介的发展,又取决于传播技术的进步,传播技术每一次突破性的进展,都会大大提高媒介承载、传递信息的能力,因此通常带来传媒组织内部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媒介形态与传媒生态系统的变化有直接性的推动作用,媒介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了媒介形态的变化,不同媒介形态衍生不同的传媒组织文化。媒介技术对传媒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了信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媒市场等传媒生态因素的变迁,这就导致了传媒组织文化在媒介形态与传媒生态共同的作用下变化发展。媒介技术的演化使得传媒组织文化在传媒制度与行为准则、新闻专业主义与职业道德、传媒价值观念与核心理念三个层次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新媒介技术的出现,重塑了大众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与精英分子对传播话语的垄断,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与意见领袖的作用削弱,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与媒体多样化,对于信息的传播也更加自由。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大众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缺席大众传播过程,把关作用削弱,受众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与碎片化特征,新闻自由滥用普遍存在,传媒的管理与言论约束在开放自由的媒介环境下举步维艰;新媒体衍生的“公民记者”与“公民新闻”,传统媒介下的受众成为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主体,UGC成为当下一种新的传播模式,传播主体不断泛化,非职业的传播者重冲击了传统媒介形态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的客观性与新闻专业精神不断被消解;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新闻职业道德与价值观被扭曲,虚假新闻与有偿新闻不断涌现各大媒体,新闻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新媒介技推动传媒的数字化、产业化、网络化,传媒的价值模式更加复杂化。新媒介技术为传媒语境营造更加自由与开放的氛围,新闻职业道德与传媒价值观被边缘化,新闻记者与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尽管媒介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传播史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对于媒介技术的消极影响与负面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视角来辩证的理解媒介技术的影响,建立一套符合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度来规避媒介技术的负面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潇;;媒介技术进步与人类的时间空间[J];新闻前哨;2008年09期

2 阮时敏;;媒介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J];华东科技;2008年08期

3 付丽;;试析新媒介技术影响下的审美嬗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11期

4 孙凌;邓瑶;;媒介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播客”为例[J];新闻前哨;2009年10期

5 潘祥辉;;论媒介技术演化和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关联[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温晨晨;;论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4年01期

7 梁国伟;图腾意识与影像/媒介技术[J];文艺评论;2004年06期

8 杨芳芳;;浅论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J];理论月刊;2006年06期

9 王星;;博客的语境[J];新闻窗;2007年03期

10 丁未;田阡;;流动的家园:新媒介技术与农民工社会关系个案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丁未;田阡;;新媒介技术的使用与流动人口社会关系研究——以深圳石厦村湖南攸县籍出租车司机为个案[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2 宋奎波;陈红兵;;媒介分析学派的媒介技术社会影响思想述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校园类社交网站能否延续老同学的关系——媒介技术对人际关系影响研究[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4 罗梅;;技术与传统:全球化语境中怒江傈僳族民歌传承的变化[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北京传播学学者 胡蔚然;媒介技术与信息内容需相得益彰[N];东莞日报;2012年

2 韩小凤 王婧;从文化研究视角看新媒介技术对受众的影响[N];鄂尔多斯日报;2011年

3 光明网记者 郑子琳 宋雅娟;毕业了,选择去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N];光明日报;2014年

4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中国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专家 胡泳;“网络化”的思维[N];光明日报;2014年

5 赵彦华;科技实力衡量标准[N];中华新闻报;2003年

6 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新媒体研究学者 魏武挥;从麦克卢汉到乔布斯:媒介技术与环境保护[N];消费日报;2014年

7 马东梅;新媒介技术对受众的影响[N];中华新闻报;2007年

8 主持 本报记者 龚丹韵;我们的交流方式进步了吗[N];解放日报;2012年

9 陈钢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互联网与儿童的“三个身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时敏;从媒介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看人与技术关系的演变[D];东华大学;2008年

2 沈默;论媒介技术的本质与历史演变特征[D];东北大学;2008年

3 邓情予;新媒介技术与农民生活品质之关联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边慧颖;新媒介技术的哲学意蕴[D];南昌大学;2015年

5 李红柳;新媒体下广告传播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6 姜辉;概念、边界与权利[D];南京大学;2014年

7 王立红;媒介技术视域下传媒组织文化的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袁典妃;数字化媒介技术对时空感知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9 王春苗;媒介技术与审美[D];鲁东大学;2013年

10 王海珍;论媒介技术与公共领域的建构[D];广西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94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594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9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