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媒体视角下国学文化媒介奇观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08:28
【摘要】:国学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堪称“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国学文化定义颇多,近代之后诸多学者对国学的定义问题展开探讨,如胡适的“国故说”、陈独秀的“粪秽说”,观点态度褒贬不一,“国学”概念至今尚未明确。本文中提及的国学特指我国古代文化名著,上至先秦诸子著作,下至明清小说,都涵盖在内。媒介奇观最初由居伊·德波提出,由道格拉斯·凯尔纳等人进行延伸发展,是指现代技术媒体遵循商品逻辑制造出的影像,及其背后潜藏的复杂社会关系。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们对媒介的屈从、商品逻辑、本体颠倒、物化意识形态等等。目前国外的奇观理论研究多聚焦于体育、政治、明星等事件,探寻奇观在媒介文化中的形成与影响,通过个案探究媒介文化发展的动态,进一步窥探深层次的社会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与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奇观现象也愈发普遍,我国的国学文化传播也出现了奇观化趋势。在当下,市场经济与媒介技术为国学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动力。国学文化经由媒介技术演绎,视觉化的传播方式使文化更加直观、具象,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传播内容更加趣味化,且具有亲民性,消弭了旧时国学文化带有的疏离感;在文物保护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文物受损的风险,同时为更多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接触文化的机会。但事物均具有两面性,我们需要以辩证而客观的眼光看待国学文化的当代传播。在经济与科技的过度运作之下,国学文化传播受到了消费主义与视觉主义的冲击:国学文化媒介产品的传播目的不再以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转变成了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文化产品带有消费主义色彩,沦为商业文化推广的载体;图片化、视觉化的适应性改造消解了经典的文字传播线性逻辑,造成了图片符号的泛滥,令国学文化逐渐丧失艺术之灵韵。国学文化是如何从阳春白雪的文化“景观”沦为唾手可得的“奇观化”快餐呢?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二:传播媒介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忽视媒介的教育与信息服务作用;受众也受到后现代文化与技术更新的冲击,阅读习惯、文化喜好均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受众的取向又反作用于媒介文化的生产。受传者与传播者之间形成了“默契”,一齐推动着国学文化朝愈发浅白、平面、局限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学文化传播案例的研究分析,梳理出国学文化在当代传播中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与新问题,论述了媒介奇观对国学文化的解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国学文化传播的奇观问题展开了反思,以期对国学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图文】:

亚里士多德,传播模式,教育传播


我国古代的文化传播者除了追求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效能,还注重自身价值在传播过程中的实现。11(2)当代的教育传播教育传播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传播是指,教育者按照既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介途径把知识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狭义的教育传播则是指以教室为主要的传播场合、依托教师授课的口语传播以及课本书籍的文字传播而开展的一种人际传播活动。不论在哪个年代,教育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1.课堂传播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描述公众演说类型的传播过程,12所以同样可以用来阐释课堂传播:教师作为讲者,通过“演讲”来教授课业知识,学生们就是这次传播活动的“听者”,教室为“场合”。

奇观,国学,媒介,现象


起来的奇观世界中,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方式由间接的经验传播转向了直观的视觉传播。这种视觉传达的方式不同于以往文化与艺术一手性质的生产方式,通过媒介这种中介的形式产生,这时人们获取的信息与知识是一种“被加工”的状态。虽然受众并非完全丧失辨别能力的“愚民”,但是在被媒介所包围的世界中,想要辨别“真实”困难重重。全球化趋势持续深入,媒体奇观也成为一个全球普遍的问题:经济与技术推动媒介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网络与传统媒体普及化达到高峰,,媒介与媒介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奇观”现象在中国层出叠见。(三)国学文化传播的奇观化趋势大众媒介激活了消费文化与视觉主义,随便一个“场面”都成为人们狂欢的场所。媒体奇观是一个全球普遍的问题,只要涉及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革新,媒介文化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奇观化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122;G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龙飞;;档案文化传播,语态、体系与构建——上海市档案文献遗产与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中评述略[J];上海档案;2013年07期

2 胡钰;沙W

本文编号:2596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596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a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