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搜狐自制节目《先锋人物》中的青年亚文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24 17:54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急速发展,网络自制节目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传播现象,而网络自制节目的最大拥趸者就是青年群体,他们不仅在网络中,也在现实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青年亚文化最能够反映社会变化的本质特征,所以在对网络自制节目中的青年亚文化传播以及它们在主流文化影响下的收编与反收编的研究中,我们能够发现青年亚文化对当代社会青年群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文化多元化的传播和社会结构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搜狐自制节目《先锋人物》是网络上传播炙手可热的一档面对面谈话节目,历经2014年的改版后,成为着力打造具有人文关怀、深度解析、展现真实及不同视角的一档具有“80后”特质的访谈节目。改版后的《先锋人物》不仅区别与之前,也区别于其他访谈节目,节目摒弃访谈节目以“坐下说”为主,更多的是让主人公“走出来”,让观众“看进去”。用真实画面看故事,用贴近生活讲真实,用不同人群说态度。充满个性、争议的“80后”如今已成为社会向前的主要力量,节目秉承“每一个选择都可以伟大”的理念展现看似不平常的选择却又平常的生活态度,透视这些看似另类的“80后”如何在争议中站在行业前端成为先锋。由于节目内容的丰富,所呈现出的青年亚文化也错综复杂,无论他们表现出的是对主流文化的偏离,标新立异的反叛性,还是积极向商业文化靠拢,呈现出反收编的势态,毋庸置疑,借助网络媒介传播出的青年亚文化对社会已经有了深远的影响,所以青年亚文化的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文化传播中是重大的,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对其把握,破解青年亚文化不断变换、不断更新的风格密码,这些解读或许能缓解几分我们在“阐释中国文化”中产生的焦虑感。文章以相关亚文化理论和网络自制节目为基础而展开,本文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梳理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发现虽然青年亚文化理论早已在欧洲产生,而网络自制节目近几年的关注率也明显上升,但是在青年亚文化现象频频出现于网络节目的今天,竟然很少有研究者对网络自制节目中的青年亚文化进行研究分析,这对论文的进行有很大的帮助,对研究工作也有很大空间的保证。第二章是对相关概念的梳理,从亚文化、青年亚文化的界定、特点等不同维度进行梳理。清晰理论才能在后文中合理利用理论来分析文本。第三章是关于网络自制节目的研究,主要分析网络自制节目的定义、类型、发展历程等,最重要的部分放在对《先锋人物》节目做简要介绍以及现状呈现,内容分析与表现特点的呈现也是对之所以选取《先锋人物》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诠释。第四章是重要分析部分,呈现节目中的青年亚文化传播以及其在网络节目载体下的传播特点。由于不同的分类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此章最后部分作出了归纳总结。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升华章节,挖掘青年亚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现实意义,主要解析青年亚文化的收编与反收编以及网络自制节目中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几个关系,透析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与社会传承的关系、与传者责任的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海淑;;青年亚文化族群 各有各的酷[J];现代计算机(普及版);2008年09期

2 陈龙;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J];国际新闻界;2005年02期

3 梁柏静;;试论图书馆在引领青年亚文化取向回归中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年06期

4 刘欣雅;;央视网络春晚中的青年亚文化[J];新闻世界;2012年05期

5 陈紫薇;;社交网络下的青年亚文化盛宴[J];青年记者;2013年12期

6 凌艺婷;;基于模特电视选秀节目的青年亚文化传播研究[J];今传媒;2013年05期

7 孙霁;;关于“萌文化”的现状分析——从青年亚文化到被主流文化认可之路[J];今传媒;2013年10期

8 张翼;董小玉;;论互联网环境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以耽美文化为例[J];新闻界;2013年20期

9 宋桂友;;一套优秀社科图书的两大要素——以马中红主编丛书《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10 王欣;;网络传播视域下的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东南传播;201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任翔;;青年亚文化与价值冲突[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2 马中红;;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理论研究及其批评[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3 征鹏;浦颖娟;孙艳;;网络青年亚文化传播路径研究报告——基于江苏21所高校的调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4 ;浅析互联网环境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以耽美文化为例[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5 陈霖;;青年亚文化的新媒介空间[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6 陈霖;魏玉皎;;网络再编视频的青年亚文化论析——以土豆网为例[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7 朱峰;杨卫华;刘爽;刘伟;;集体记忆情境下“80后”晒童年现象的社会学思考[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8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孙龙;新媒介塑造青年亚文化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早报记者 杜方舒;“新媒介让青年亚文化空前活跃丰富,也良莠不齐”[N];东方早报;2012年

3 赵珊 侯晓s,

本文编号:25986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5986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1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