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媒体视域下我国政府应对环境污染事件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5 00:34
【摘要】:这些年以来,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环境污染事件都时有发生,我国政府在处置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但同样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不过,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得到的应对环境污染事件的方式方法在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浪潮下已经不太适用于新形势,难以全面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污染事件,基于现实意义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内外对相关方面研究的关注度很高。本文中的环境污染事件管理是一个全面且持续的应对管理过程,借助当前火热的新媒体的相关特性,帮助政府科学有效地应对环境污染事件,本文的重点是在整个应对管理过程中处理政府、新媒体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时如何科学、高效地运用新媒体媒介。本文分成了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对研究内容的背景、意义进行简单阐述,对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说明;第二章进入正文主体,阐述了新媒体和环境污染事件理论基础,对新媒体的概念及特点、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介绍,同时把环境污染事件的相关概念和危害、事件管理的特征和运行机制做了简单介绍;第三章对我国政府应对环境污染事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四个案例分析对现状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我国政府使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应对过程提出了不足之处。在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律体系以及管理机制已经相对完善,并且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公共危机预警体系,但是仍然存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长效机制相对缺乏、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第四章分析了国外应对环境污染事件的三个案例,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协调机制建设、重视新媒体在事件管理过程中的效用、推动公众广泛参与等可借鉴的经验启示;针对上述不足和启示,笔者在第五章从构建科学完善的法律责任体系,优化应急预案、注重实际操作性,利用新媒体推动应急机制联动协调建设,建立新媒体权威平台、提升信息传播质量,充分运用新媒体、增大信息公开透明度,保证政府与公众间信息的高效互通等六个角度提出了我国政府完善应对环境污染事件管理的对策。最后结语部分重新归纳整理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并且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交代。
【图文】:

新媒体,人类环境,传播技术,使命


第 2 章 新媒体与环境污染事件理论基础第 2 章 新媒体与环境污染事件理论基础2.1 新媒体的理论基础2.1.1 新媒体的概念及特点新媒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个统一的概念定论,但是它最早是由 P. Goldmark,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在 1967 年提出来的。新媒体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的①,新媒体是采用了新兴网络技术、数字和移动技术等技术手段,与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形态存在差异,新媒体采用互联网、局域网、宽带等媒介渠道向受众传递信息以及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发送到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设备终端,所以,新媒体应该更贴切的被称为数字化媒体。从客观层面上分类,,下列媒体类型都可以称为新媒体,如图 2.1 所示。

网民,移动网,新媒体


2.1.2 我国新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在时间的累积和技术的革新浪潮中,我国的新媒体已经比较成熟。新媒体主要依靠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实现发展,我国新媒体应用已经历二十多年,对新媒体的相关研究也已十余年,新媒体仍是当下火热的研究领域,其相关产业的不断更新、相关制度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加速了其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新媒体终端设备普及程度较高。借助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每天通过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量不足总体的 20%,互联网信息传递内容更丰富、更迅捷、更交互,我国网络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较高程度地普及,因此新媒体传播推广的优势远远高于其他媒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公众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而且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非常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全面,新媒体消费群体呈现全龄化趋势,其中以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力,不论是使用电脑、平板,或者手机,使用人数都增长得很快(如图 2.2 所示),尤其是各类社交、娱乐、办公 APP 盛行,新媒体已深深扎根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6;D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郭金金;蒋万胜;;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影响[J];新闻世界;2011年08期

2 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顺华;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共沟通模式的变革[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99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599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5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