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传播背景下听觉文化的表征、困境和超越
发布时间:2020-03-25 01:38
【摘要】: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急遽传递的时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通畅,世界越来越扁平化,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联系起了更多的人和物,也给人与社会关系带来全新的变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和运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媒体消费方式,造就了广泛移动传播的个体,这种“移动性”使人与媒体有了更深的融合,媒体成为人体的延伸。随之兴起的移动传播也改变了传播格局,重新塑造了时空关系,使人们迎来了全新的场景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感官被深度激发。相对于理性主义影响下长期占领优势地位的视觉文化,作为一种长期被忽略的与人的情感更密切贴近的听觉文化,也渐渐凸显其重要性。从有声读物、知识付费等音频付费产品的兴盛,到siri、bixbi、contana等虚拟智能语音助手的风靡,到各大品牌纷纷给予重视的声音营销,再到抖音、语音连麦、直播等掀起的新视听文化,无一不彰显了当前背景下声音价值的回归和听觉文化的崛起。基于这样的技术和社会背景,笔者以媒介环境学为理论基础,考察新的听觉媒体的出现是如何形成新的使用环境,如何建构新的时空关系,如何促进身份塑造和社会关系建构,当前的听觉文化存在哪些表征和困境,应该如何超越。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探索当前听觉文化的现状。笔者发现,在移动传播时代,听觉文化有了全新的表征。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听觉体验,并给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娱乐和快感,听觉空间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在声音消费中完成自我身份塑造,并以或虚拟或实际的方式重新塑造听觉社区,可以看到,每个现代社会中的人也都比生活在传统听觉社区的个体有更多的选择和身份。移动智能终端使我们建立私人听觉空间、充分利用“中间时间”和“中间空间”成为可能,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转换和交融。移动传播时代的听觉文化呈现时间碎片化、虚拟化、大众文化和亚文化共生、互动性和开放性等表征。但是同时,由于消费社会的背景、声音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声音内容充斥着人们的耳朵,一味迎合人们的欲望,这也给听觉主体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听觉文化的困境由此凸显。想要克服这些困境,让听觉文化朝着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形成丰富而利于人们感官和身心平衡的听觉媒介环境便是媒介和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06
本文编号:2599187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敦;;“声音”和“听觉”孰为重——听觉文化研究的话语建构[J];学术研究;2015年12期
2 孙玮;;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J];学术月刊;2015年12期
3 郜书锴;;场景理论:开启移动传播的新思维[J];新闻界;2015年17期
4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年03期
5 陆涛;;文化传播中的听觉转向与听觉文化研究[J];中州学刊;2014年12期
6 邹军;;移动传播研究:概念澄清与核心议题[J];新闻大学;2014年06期
7 王敦;;听觉的文化意义解读:过去和现在[J];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05期
8 胡春阳;姚玉河;;移动·传播·第二现代——手机传播的形而上学解释[J];学术月刊;2012年04期
9 王敦;;听觉文化研究:为文化研究添加“音轨”[J];学术研究;2012年02期
10 王敦;;流动在文化空间里的听觉:历史性和社会性[J];文艺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倪赛美;移动音频平台的知识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2 孟俊阳;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人的关系传播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王皇;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的听觉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李念;数字传媒语境中的听觉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99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599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