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1978-1989年报告文学作者的身份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8 13:44
【摘要】:报告文学,作为新闻与文学的“混血儿”,在1978—1989年,吸引了记者、诗人、作家等人群的目光,这些具有不同身份标签的人群纷纷加入报告文学的创作,致使报告文学达到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当“文革”成为被否定的历史,社会处于重大转型期,带有不同身份标签的个体进行报告文学创作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诉求,他们背后的政治或经济逻辑都有着超越文学写作的意义。文章以“1978—1989年报告文学作者”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报告文学总体脉络的历史梳理,探讨1978—1989年作者的创作背景,新旧历程的转变、媒介变革等因素极大地推动报告文学的发展。结合报告文学作者的创作背景,以搜集作者的作品、新闻访谈、文学杂谈等相关文献为主线,探析报告文学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身份立场,发现作者身份有三种认知:作家、公共知识分子、新闻记者。紧接着,文章以身份认同为理论基点,着重从“自我角色确认”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考量报告文学作者三重身份的建构及认同过程。研究发现,作家、公共知识分子、记者均是借“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手段,实现自身价值诉求,达到“干预生活”的目的。但是三重身份的作者群体均是从自我身份立场进行报告文学的创作,使其在写作方式上也各有不同:虚构、批判、真实。立足当下,正值自媒体勃兴之际,来自不同社会角落的公众皆以“公民记者”这一身份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进行言论表达、干预生活;而1978—1989年,集多重身份的报告文学作者则以“报告文学作者”这一共同身份进行文学创作,以实现“追求话语表达权、干预生活”的目的。纵观二者,有相似之处,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公民记者”这一身份是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已经有出现的迹象?当前“公民记者”这一身份的时兴,不过是被发达的媒介技术“放大”了。通过对“1978—1989年报告文学作者”进行身份认同研究,我们可以将“报告文学作者”这一写作群体表征为传统媒体背景下的“公民记者”。结合当前的新媒介环境,“公民记者”经历了从“职业性”到“草根化”的身份渐变,除了专业作者,大批非专业作者加入到“公民记者”的队伍中来。在身份变化的过程中,“公民记者”依然承续着报告文学作者“公共参与、干预现实”的行为特征,这对认识自媒体时代的“公民记者”具有启示意义。但是我们也必须警惕,报告文学作者于不同身份意识下所呈现出的“后真相式”写作端倪,也同样影射在“公民记者”身上,当这一端倪在新媒介环境下逐渐被放大,必然会给当前新闻内容生产带来一系列的弊端。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06;I20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辛未;;自媒体语境下公民记者的内涵与特质研究[J];今传媒;2014年07期

2 张垒;;破碎与疏离:从热点事件传播看“公民记者”对新闻伦理的影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3 约翰·哈索克;李梅;;报告文学:“他者”的文学新闻[J];新闻大学;2013年04期

4 张志安;;有悲悯之心,但以专业为标准——《中国青年报》“冰点”原副主编卢跃刚访谈[J];新闻大学;2007年04期

5 韩鸿;;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03期

6 梁颖;贾平凹的角色定位与自我身份认同[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范香果;报告文学作家的社会责任[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石兴泽;新时期报告文学发展与徐迟的创作[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9 李光荣;基希,中国报告文学的乳母——纪念基希逝世五十周年[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06期

10 梁多亮;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创作特点[J];宜宾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本文编号:2604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04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5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