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在以下背景下开展研究的:20年代80至90年代,我国着力引进阿多诺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主要是因为当时学术界主要迫切需要理论来解释大众文化在中国的风行以及其影响问题。如今,中国已步入消费社会、媒介社会,网络媒介传播的文学艺术已然成为文学的主导形态,可以说,传播方式已然成为网络文学走向何类型化道路的一股强大力量。(虽然,文学传播问题正在成为文艺学和传播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注,但其研究却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霍有明《文学传播刍议》中说道:“对文学传播的把握多停留在经验描述的层面。”如何超越文学传播研究中对传播学方法的简单套用和经验描述方法,实现传播理论与文学理论的融汇贯通,就成为当前文学传播研究所亟需解决的问题。)媒介技术尤其是网络媒介改变了文学活动中“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单纯而透明的过程。20世纪中叶,洛文塔尔曾针对大众传播个条件下出现的文学转型现象,把文学传播活动放在文学与传播的“力场”之中来揭示文学的本质和功能。因此,在当今这个网络文学“传播力场”中,到底有哪些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又是如何促成网络文学创作、网络文学传播甚至是网络文学消费走向类型化道路的?通过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第一,关于类型化网络文学过于集中在对类型小说的探讨;第二,学术界虽然注意到网络文学类型化,但更多是将类型化看做一种特征,并且集中在类型化写作的研究之内;第三,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网络文学类型化文章不多,而将传播理论与文学理论融会贯通来研究网络文学类型化更是凤毛麟角。总得来说,学界对网络文学类型化整体观照的论文研究并不多见,因此对网络文学类型化进行整个流程的观查变得尤为有意义。第二部分主要用模式简图的方式来揭示网络文学“传播力场”中的构成要素以及其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章首先用论述了从传播入手来揭开文学转型之谜题。结合当下中国社会的变动,在文化工业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的背景下研究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并探讨媒介技术在网络文学类型化中的作用,找出加速网络类型文学传播的动力,用模式简图的方式大致描绘出网络文学类型化的生成路径,并加以阐述。笔者认为洛文塔尔的文学传播研究不仅要包括它的传播者、文本、接收者,而且更应该包括它的语境、背景以及其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网络文学转向类型化网络文学的问题时,不能将社会因素孤立起来,而应该将个体表达、传播媒介、文化制度等都编织到一个独特的动态结构当中,因而本章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的语境变迁、媒介技术与文学平台的发展两小节都在挖掘类型化网络文学的“传播力场”中有哪些“力”正成为更为关键的力量。接下来的三个部分是从这张网络文学的“传播力场”中,归纳出类型化网络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整个生成路径中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效仿写作;二是聚众传播;三是读者分化。这三个环节正好是网络文学生产的类型化特点、网络文学传播的类型化特点以及网络文学接受的类型化特点。它具体为:一是网络媒介技术的迅速普及使得网络文学平台、网络写手和阅读受众相互催生形成大众文化市场的利益共同体并催生效仿写作,这就是说网络文学类型化发展,最关键还是在类型化写作。但类型化“母题”的演变对文学的发展也最为关键。用陈力丹老师所说的,文学本身的发展就是叙事“母题”不断的演变。那么,类型化生产势必会既有同构性又有差异性的特征。二是丰富的类型化形态和浩瀚的作品以及一群同质化的读者在网络文学平台中聚类过程。这主要是因为文学网站采用聚众传播的方式的营销策略实际上鼓励这网络文学走向不断类型化的道路,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而这一过程称为不断“类型化的传播”过程。因为在大众文化兴盛的背景下,与商业接轨的网络文学作品要想获得读者的青睐,迎合市场的需要,创造最大的商业价值,就必须符合传播规律。可以说,当下文学平台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网络文学不可避免地走向类型化的道路。因此,这一部分主要描绘重新部落化的传播时代背景和阐述文学网站采用的聚众传播策略来准确剖析网络文学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三是借助网络的虚拟技术和网络文化的自由精神形成文学趣味的层级化。文学审美趣味层级化和消费文化的双重冲击改变原有的网络文学的接收方式。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随着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的转变,在如今消费文化语境下作为大众文化一部分的网络文学已转变为类型文学。通过在消费主义文化与文化工业的背景下梳理网络文学类型化的源头与现状,本文得出结论:网络文学与其它一切文化消费产品一样不可避免地走向类型化的道路。现如今,文学的“传播力场”早已发生改变。从这个方面讲,如若不能意识到网络文学类型化存在的合理性,网络文学产业恐怕将很难进一步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6;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聪;;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网络文学类型化探析[J];大众文艺;2015年23期
2 陈银花;;微信传播及其聚众效应的实现[J];新媒体研究;2015年11期
3 卢思冰;;互联网思维下网络小说传播模式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5年04期
4 李欣;欧阳宏生;;广播类型化:生产机制与文化意指[J];今传媒;2014年02期
5 白烨;;新世纪文学的新演变与新挑战[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6 张利群;;论文学与媒介关系视野中文学生产性质特征[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0期
7 欧阳友权;;网络类型小说:机缘和困局[J];学习与探索;2013年02期
8 刘俐莉;;网络小说新类型及分类标准初探[J];云南电大学报;2012年04期
9 吴华;段慧如;;文学网站的现状和走势——基于五家著名文学网站的实证考察[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刘楠;;当代中国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类型化研究[J];飞天;2012年Z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利荣;传播媒介发展与文学文体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唐亦天;中国网络奇幻文学生产与传播方式及文学趣味的构建[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裴裴;数字艺术传播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黄平丽;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场考察[D];山东大学;2012年
4 姚柏年;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虹;网络原创文学营销传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刘攀;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夏兴通;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
本文编号:
2620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20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