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用户交往行为与认同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博用户交往行为与认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互联网使用者借助其匿名性、隐性化等特点重塑着社会成员中每一个人的每一种行动方式,他们之间彼此互动,施加影响,相互传染。互联网的兴起驱动着个体和群体行动变革和转型,舆情压力会产生新的舆情引导,社会发展的有序化亟需对社会网络交往行为的关注。本文在对微博交往问题、微博媒介情境问题、社会认同问题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以“微博”这一互联网交往中普及度较高的人际交流方式为研究对象,剔除其他互动平台和媒介,着眼于微博用户的交往行为和自我认同展开具体化研究。本文以网络交往理论、媒介情境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在明晰了微博与微博交往行为、社会认同的身份层次认同和心理层次认同的前提下,对前微博时代社会交往行为与社会认同建构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社会场景下的交往行为多以语言、文字为基本媒介,印刷术的出现将人们的交往方式抽离了物理场景和地域限制,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社会信息获取和发送的重要媒介。前微博时代基本以“家庭——家族——支族——宗族”为主线的社会交往形态,人与人之间在自然面前形成天昭认同,在家庭之上形成血缘认同,在地理之上形成地缘认同,在族别之上形成族别认同,于此构成了整个前微博社会的认同。微博时代开启新型交往行为场景,它以缺场机制促成了交往形态的回归,匿名机制使得交往主体广泛的交织在一起,关注机制强化了人际交往关系的扩散,于是现实社会形成基于线上线下双重轨道的社会交往模式。微博发布、转发、评论、点赞等功能将微博媒介场景构建为互动仪式发生地,人们在“抛出话题——接受关注——话题聚焦——观点讨论——主体聚类——意识认同——情感聚集”中构建新型社会交往模式,实现了事实认同、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的快速升级。基于此,人们各自在自我范畴化的圈子里拼接自己,并自由的进行自我呈现,实现以情绪共鸣、理性对话等为基础的群体性社会认同。
【关键词】:微博 社会交往 社会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0-11
- 1.2 研究现状11-15
- 1.2.1 关于微博交往行为研究的文献梳理12-13
- 1.2.2 关于媒介情境理论研究的文献梳理13
- 1.2.3 关于认同研究的文献的梳理13-14
- 1.2.4 存在问题及改进空间14-15
- 1.3 理论背景15-20
- 1.3.1 网络交往理论15
- 1.3.2 媒介情境理论15-17
- 1.3.3 社会认同理论17-18
- 1.3.4 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18-20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20-21
- 1.4.1 研究框架20-21
- 1.4.2 研究方法21
- 1.5 创新点及不足21-22
- 第二章 前微博时代社会交往行为与社会认同建构22-27
- 2.1 前微博时代的交往行为特征22-26
- 2.1.1 传统社会场景下的交往行为23-25
- 2.1.2 电子社会场景下的交往行为25-26
- 2.2 前微博时代的社会认同建构26-27
- 第三章 微博时代社会交往行为特征27-41
- 3.1 微博时代开启新型交往行为场景27-28
- 3.2 微博对社会交往模式的革新28-33
- 3.2.1 缺场机制与交往形态的回归28-29
- 3.2.2 匿名机制与交往主体的多变29-30
- 3.2.3 关注机制与交往关系的扩散30-33
- 3.3 互动——微博交往行为的开展方式33-41
- 3.3.1 微博互动的实现方式:微博发布、转发、评论、点赞33-34
- 3.3.2 微博媒介场景的构建:作为互动仪式发生地的微博34-37
- 3.3.3 微博互动的影响要素37-41
- 第四章 微博交往行为中认同的建构41-49
- 4.1 微博交往行为中认同层次的升级41-43
- 4.1.1 基础层次:事实认同41-42
- 4.1.2 情感认同42
- 4.1.3 行为认同42-43
- 4.2 以自我展示为动因的自我认同43-45
- 4.2.1 微博的功能与自我建构路径分析43-45
- 4.3 以情绪共鸣为动因的群体认同45-46
- 4.3.1 信任45
- 4.3.2 线下资本45-46
- 4.3.3 情绪46
- 4.4 以理性对话为动因的社会认同46-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4
- 致谢54-55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茜;;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大学图书馆交往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年07期
2 张璐;;江南乡镇茶馆中的交往行为和功能[J];青年记者;2012年05期
3 陈燕慧;;论微博对用户交往行为的影响[J];东南传播;2011年08期
4 孟威;“合理化”的意义与实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述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02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傅永军;;语言、理解与交往行为的意义解释——论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诠释学意识(提要)[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张庆熊;;语言、世界和交往行为——评哈贝马斯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继承和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邹天剑;规范交往行为[N];解放军报;2002年
2 吴松;交往:为了理解与信任[N];学习时报;2002年
3 赵应波、特约通讯员 吴超;纯洁人际关系 培养高尚情操[N];解放军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程远;微博用户交往行为与认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2 林颖;论交往行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娜;从话语分析理论与实践视角解读我国教练员与媒体的交往行为[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4 闫鹏展;网络传播中的交往行为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5 吴倩倩;城市高年级小学生交往行为的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三武;交往行为理论视野下英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交往行为意义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7 李玉媛;交往行为理论视阈下的微博理想言谈情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微博用户交往行为与认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2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