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断裂与延续:《新民晚报》与社会主义上海日常生活空间建构(1949-1966)

发布时间:2020-04-11 14:50
【摘要】:本研究通过1949-1966年《新民晚报》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约25000个文本,综合专门史、官方出版物、地方档案以及口述史访谈等资料,探讨《新民晚报》如何建构“文革前十七年”的上海日常生活空间,以及报纸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新民晚报》通过对上海日常生活空间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再现,在消费、居住、饮食、服饰、休闲等日常生活的基本方面,表现出“热点时刻”中的共同趋势以及权力规训程度的差异。 虽然阶级性深深地镶嵌在解放后的日常生活空间中,但即使是政治权力也不能对日常生活方式的延续性视而不见。《新民晚报》对饮食空间的建构相对来说最自由,而对居住空间的呈现则表现出高度的单一性,这是由于日常生活方式在不同的日常生活空间中的延续性不同以及距离政治权力中心的远近造成的。消费空间、休闲娱乐空间与空间中的服饰由于其本身性质的复杂,《新民晚报》对它们的建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在1950年代初期、1956年左右和1962年左右这三个“热点时刻”,《新民晚报》中的上海日常生活以及报纸的相关话语都呈现出“紧——松——紧”的大致趋势,这说明《新民晚报》对解放后上海日常生活空间的建构仍然是基本上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框架里进行。同时,由此趋势可知,1950年代初期的“紧”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面对政治巨变的权宜之计;在1962年以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真正走进上海日常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空间的核心。 在对上海日常生活的呈现中,作为一种“关于空间的思想”,权力规训中的《新民晚报》通过对上海都市空间的再现,再生产出一套异常复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对都市生活的想象和阐释,是当时社会现实复杂性的映射。同时,《新民晚报》多次通过报道事实,表达舆论直接干预都市空间的构成.参与空间的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1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文桃;;日常生活叙事空间的消失——论十七年国家意识形态叙事的一种策略及效果[J];当代文坛;2011年01期

2 王永华;;建国初期的爱国公约运动[J];党史博览;2007年04期

3 张仲民;;新文化史与中国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汤水清;;1953年上海私营米店的代销店改造述评[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罗岗;;空间的生产与空间的转移——上海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刘怀玉;;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7 于海;邹华华;;上海的空间故事: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J];绿叶;2009年09期

8 张济顺;;转型与延续:文化消费与上海基层社会对西方的反应[J];史林;2006年03期

9 朱大可;石库门VS工人新村[J];南风窗;2003年12期

10 杨辰;;社会主义城市的空间实践——上海工人新村(1949—1978)[J];人文地理;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2623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23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7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