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战剧的集体记忆

发布时间:2020-04-26 21:41
【摘要】:1981年播出的《敌营十八年》是中国第一部抗战剧,此后抗战剧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繁荣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时期的抗战剧所表达的抗战记忆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建构抗战集体记忆时也采取了不同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策略。本文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代表性的抗战剧进行分析并从政党记忆、苦难记忆、反抗记忆这三个视角分析不同时期的抗战剧建构的抗战记忆以及叙事策略。在分析之后发现,20世纪80年代的抗战剧在建构政党记忆时主要建构的是政党形象记忆,其中政党形象以建构共产党人的信仰为主。而苦难记忆则主要建构的是公众物质生活上的苦难以及在战争背景下精神生活的苦难。这一时期的反抗记忆主要建构的是共产党为主的反抗力量,对国民党的反抗记忆叙述则很少。20世纪90年代的抗战剧在建构政党记忆时则是建构了共产党人的平民化的抗战,而非80年代的高大全的卡里斯玛式的英雄形象。在建构抗战集体记忆时加入了情感记忆,通过这个记忆来塑造政党记忆中的民族认同和民族伦理。这一时期的苦难记忆则出现了消费化的特征,苦难成为凸显政党形象记忆的一个重要记忆,在这一时期的苦难记忆也开始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凸显,苦难记忆的塑造更为深刻。90年代的反抗记忆成为整个抗战记忆中的主题,这一时期的反抗主体开始多元化,出现了八路军的主动反击以及武工队的抗战记忆。21世纪以来的抗日战争的集体记忆则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政党记忆中共产党的形象记忆也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人物塑造方面,开始以塑造个性化的人物或者人物群像的抗战作为政党记忆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苦难记忆则主要以塑造抗日战争中生活上的苦难为主。反抗记忆依然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记忆,反抗的方式不仅有主动的反抗也有被动的反抗。通过对这三个时期的抗战剧进行叙事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抗战剧早期普遍采用倒叙、预序的叙事顺序以及隐蔽的叙述者这一叙述声音类型来进行抗日战争的集体记忆建构。而21世纪则是主要以宏大的场景来进行记忆建构。另外,这三个时期还通过人物塑造、家国叙事、平民化叙事这三种叙事策略来建构抗战集体记忆。其中人物塑造在抗战记忆的叙事策略中成为主要叙事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2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建平;王永芬;马灵燕;;受难与国耻建构:“重庆大轰炸”集体记忆的媒介话语策略[J];国际新闻界;2015年12期

2 刘于思;;民族主义、国家认同与数字化时代中国网民的集体记忆[J];全球传媒学刊;2015年04期

3 刘荃;耿雪;;英雄的诗 抗战的史——生命历程理论下对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人物形象的研究[J];中国电视;2015年12期

4 余秀才;;关于抗战剧批评的批评[J];中国电视;2015年12期

5 杨洪涛;;抗战“神剧”的文化悖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12期

6 姚璐;李瑜;;国产抗战题材电视剧娱乐化现象刍议[J];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21期

7 尹鸿;詹庆生;;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像多棱镜——关于中国抗战题材影视创作的对话[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8 孙华;;勿让历史真实失真——从抗日经典叙事到饱受争议的抗日神剧[J];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13期

9 黄顺铭;李红涛;;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01期

10 詹小美;康立芳;;集体记忆到政治认同的演进机制[J];哲学研究;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龙念;革命历史的影像记忆(2000-2013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越;大陆抗日题材影视剧的嬗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41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41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4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