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说服: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的符号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30 00:51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电视节目形态借助互联网的普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移动媒介随时间更新换代;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开放、强互动的新媒体网络凭借着先进的数字技术,已经逐渐渗入现代人的生活,改变着他们的传播模式。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与传统的电视节目相比更加个性化、私密化,风格更加强烈的网络综艺节目应运而生。但另一方面,国内综艺的弊端也因起步晚、发展较不成熟而逐渐暴露出来。虽有个别节目红极一时、却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节目环节千篇一律缺乏创意与个性的问题。在谈话节目中,其内容形式单一、话题重复枯燥,缺乏创新与吸引力,在现场的舞台展现中更是缺乏冲突与亮点。与这些节目相比,由爱奇艺视频平台所推出的《奇葩说》作为网络自制综艺中的一匹黑马,在第一季收官之际便获得了2.6亿的点击量。其节目内容中涉及了大量的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紧密联系着现代年轻人的工作与生活。它不仅在节目运作过程中引起话题,更制造话题、传递意义,其节目中强烈的话题冲突和紧张的环境氛围更是成为吸引观众的突出亮点,从而《奇葩说》也被冠以了“现象级”称号的爆款网络综艺节目。因而究其根本,笔者认为还是应该着力探究网络综艺节目中的冲突与说服问题,只有聚焦于节目的冲突与说服才能从本质上实现节目创新,提高节目档次,同时能更好地引起观众深层次的情感与价值观上的共鸣,激发观众参与和表达的热情。本文从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视角切入,结合符号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对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中的内容与环节设置,以及对在场演员、包括观众的行为举止进行一定的符号分析,着重探究节目中对冲突与说服机制的符号建构问题。文章将冲突与说服分开进行论述,在冲突方面着重分析了三个方面:因导师和嘉宾的角色摇摆而产生的立场冲突、后台表演增加了冲突的真实性,以及二排议员与一排辩手的剧班共谋增加冲突的层次感。在说服机制这部分中则着重分析了拟剧理论的前台表演、乖巧行为和消极理想化三个部分。这些行为有利于演员们成功地塑造形象,从而更好地完成对观众的说服。最后,文章通过分析冲突与说服机制在《奇葩说》中的成功建构,总结出该节目成功的经验和目前网络综艺节目中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奇葩说》确实在某些方面有着可取之处,比如它成功利用观众们的叛逆心理来传递当今的主流价值,也通过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成熟把控迎合了年轻人的时尚审美。在符号的运用过程中,避免了当下网络综艺节目普遍对声画符号运用不当的问题。但在符号的建构过程中,它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类似符号滥用、传递不当价值观念的不足。笔者企图借助《奇葩说》这个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出需要规避的不足与可以借鉴的优点,对当今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图文】:
在节目设置中制造冲突,再通过舞台上的演员们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印象管理,人物的塑造方面,包括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语言、非语言符号传播,使观众对其塑的角色产生信服感,通过表演以达到说服观众的效果。3.1 《奇葩说》的规则介绍与环节设置《奇葩说》作为一档成功的说话达人秀综艺节目,在节目的规则设置上有着鲜明特点。在场一共有六种角色的存在,他们分别是:每期不定的男神或女神嘉宾(增加注度和悬念感)、固定的主持人(中立的立场)、双方导师阵营(双方辩论结辩的核人物)、双方辩手(主要参与辩论的成员)、双方的二排议员(补充发言)以及观众(论最终胜负的裁判)。每一种角色的存在都有各自的表演任务与存在意义。他们或形对立阵营,增加节目冲突与对抗性;或者达成同盟、共同合作对观众形成说服作用,突与说服的发生就在这六种角色中产生与转换。
为收视率主力军的年轻群体,《奇葩说》团队不仅在语言符号的运用上下足功夫,更是巧用非语言符号塑造了符合年轻人审美时尚的风格化舞台。也正是这种对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全面掌控,,才使《奇葩说》这一档网络综艺能够大放异彩、亮点突出。首先,结合上述章节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奇葩说》不管在舞台布置还是色彩搭配上,都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在舞美设计上大胆采用了鲜艳活泼的色彩,一改传统谈话节目和语言类节目中较为沉稳与严肃的舞台风格。大胆的颜色拼接和搭配渲染出热闹欢悦的氛围,明亮张扬的色彩使观众感到愉悦与轻松,这不仅烘托出了一个开放热烈的讨论氛围,有利于观众们在现场跟随者辩手的辩论“脑洞大开”,也与节目中不按常理出牌的“奇葩话题”相得益彰。在如此环境下,即使主持人和辩手还未落座与开口说话,现场的观众们也能够自行带入到这种舒适活跃的气氛中,并不会因为舞台场景而感到紧张沉闷和压抑。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22
本文编号:2645193
【图文】:
在节目设置中制造冲突,再通过舞台上的演员们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印象管理,人物的塑造方面,包括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语言、非语言符号传播,使观众对其塑的角色产生信服感,通过表演以达到说服观众的效果。3.1 《奇葩说》的规则介绍与环节设置《奇葩说》作为一档成功的说话达人秀综艺节目,在节目的规则设置上有着鲜明特点。在场一共有六种角色的存在,他们分别是:每期不定的男神或女神嘉宾(增加注度和悬念感)、固定的主持人(中立的立场)、双方导师阵营(双方辩论结辩的核人物)、双方辩手(主要参与辩论的成员)、双方的二排议员(补充发言)以及观众(论最终胜负的裁判)。每一种角色的存在都有各自的表演任务与存在意义。他们或形对立阵营,增加节目冲突与对抗性;或者达成同盟、共同合作对观众形成说服作用,突与说服的发生就在这六种角色中产生与转换。
为收视率主力军的年轻群体,《奇葩说》团队不仅在语言符号的运用上下足功夫,更是巧用非语言符号塑造了符合年轻人审美时尚的风格化舞台。也正是这种对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全面掌控,,才使《奇葩说》这一档网络综艺能够大放异彩、亮点突出。首先,结合上述章节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奇葩说》不管在舞台布置还是色彩搭配上,都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在舞美设计上大胆采用了鲜艳活泼的色彩,一改传统谈话节目和语言类节目中较为沉稳与严肃的舞台风格。大胆的颜色拼接和搭配渲染出热闹欢悦的氛围,明亮张扬的色彩使观众感到愉悦与轻松,这不仅烘托出了一个开放热烈的讨论氛围,有利于观众们在现场跟随者辩手的辩论“脑洞大开”,也与节目中不按常理出牌的“奇葩话题”相得益彰。在如此环境下,即使主持人和辩手还未落座与开口说话,现场的观众们也能够自行带入到这种舒适活跃的气氛中,并不会因为舞台场景而感到紧张沉闷和压抑。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韩扬眉;;非语言符号在电视音乐选秀类节目中的运用[J];新闻传播;2014年06期
2 李思屈;;当代传播符号学发展的三种趋势[J];国际新闻界;2013年06期
3 胡丽红;;浅析非语言符号在微电影广告中的表征作用[J];电影评介;2012年24期
4 熊萍;;论电视新闻“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J];长江学术;2010年01期
5 魏梦月;;试析非语言符号在电视娱乐性脱口秀节目中的运用——以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为例[J];今传媒;2010年01期
6 金叶;;《鲁豫有约》主持人角色的非语言符号解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惠玲;皮尔士符号学与西方美学[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45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4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