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围观”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30 05:01
【摘要】:近年来,以微博和微信应用为特征的互联网技术全面嵌入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建和重构传播生态。微传播和移动传播等与公众贴身、便利的传播方式成为传播主流,“众声喧哗”和网络“围观”成为其主要的显性形态,引发了网络信息巨量性爆炸、社会舆情超速性变动,推动形成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在这些热点事件中,网民在强化“说”能量的同时,也使“看”的形态发生巨大的转变。在网络舆论广场中,眼睛深度卷入,网络“围观”重构了信息流动和话语权建构方式,网民在“围观”中发声,在网络挖掘中建构现场,在集体“观看”中聚合意见和情绪,聚合舆论力量,从而颠覆了以往传统媒体“唱主角”的格局,也颠覆了公众相对原子化、被动化观看的传统舆情秩序。在网络“围观”、众声喧哗的语境中,,政府、公众和传媒关系重新“洗牌”。网络“围观”成为网络舆情中关键性的变量,对政府网络舆情处置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以这一现象作为研究起点,从网络“围观”的视角研究网络舆情的新趋势。 本文通过个案研究、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观照重大热点事件中的舆情效应,透视网络“围观”。分析网络舆情与网络“围观”的关系勾连,探讨网络“围观”与网络舆情的互相关联和影响构成。首先分析网络“围观”对于网络舆情的语境意义,厘清网络“围观”与网络舆情的关系:网络“围观”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有助于推进信息公开,孕育社会理性;也有消极的影响,加速社会舆论内爆,容易造成群体极化。总之,网络“围观”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非常突出。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从近年网络热点事件的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总结其舆情变化过程,以及政府处置的经验,作为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并寻找反映网络事件中“围观”与舆情关系脉络的解释框架,构建网络“围观”的影响力模型,从事件敏感度、网络“围观”程度以及政府反馈度等方面得出网络舆情效应的影响因子,并基于2013年网络热点事件,对这一影响力模型进行验证,进而提出政府处置网络舆情能力提升的一些建议。
【图文】:
图 3.1 2013 年互联网 20 大网络热点事件(时间跨度 2012 年 11 月 1 日~2013 年 10 月 31 日)纵观这 20 大网络热点事件,既有公共安全议题,如: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也有司法公正议题,如:夏俊峰被执行死刑事件、上海法官集体嫖娼事件,还有官员风纪议题,如:薄熙来案等。本文根据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对 20 大网络热点事件进行经验性总结的基础上,发掘其内在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机理,尤其注重观照热点事件中网民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关联性,发现网络舆情具有某些一致性的东西,就具体热点事件而言,网络舆情的消长,与网民的“围观”程度基本呈正函数关系;同时,本文还要考察的是网络“围观”现象到底是什么一种状况,在前网络阶段或者没有网络围观时期,社会舆情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是什么,或者说公众当时“观看”的渠道和方式是什么,网络“围观”是否为网络舆情突变的基本变量,或这个变量与其他变量是如何一起形成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并综合这些案例,考察其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影响因子,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将纷繁复杂的网
图 4.1 上海法官集体嫖娼事件网络舆情走势图数据来源:百度指数(2013 年 8 月 1 日~2013 年 8 月 30 日)“上海法官集体嫖娼案”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快速式发展和渐进性消解态势。8 月 1 日,上海人倪某在天涯论坛上通过发帖举报上海高院陈雪明、赵明华法官等官员到挂有“党政机关出差定点饭店”牌子的度假村接受吃请、去夜总会娱乐并集体招嫖,此时舆情处于潜伏阶段,淹没在众多的网络事件中,帖子并未引起网民较多注意。8 月 2 日倪某以新浪微博账号“@公平正义比阳光还温暖”公布视频,“有图有真相”的故事化叙述方式瞬间吸引网民注意,网民“围观”开始,微博转发过万,论坛 BBS 等媒介开始跟帖、评论,“上海”、“法官”、“集体嫖妓”成为热搜词,网民的敏感神经被刺痛,事件导火索被点燃,舆情进入爆发阶段,网民利用简化、同化的方式对事件进行标签化定性。视频爆料当晚(8 月 2 日),上海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取证工作。与此同时,上海市纪委迅速作出回应,与爆料人取得联系,通过上海纪委官方微博“@廉洁上海”发布消息回应,对该院民一庭庭长陈雪明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06
本文编号:2645421
【图文】:
图 3.1 2013 年互联网 20 大网络热点事件(时间跨度 2012 年 11 月 1 日~2013 年 10 月 31 日)纵观这 20 大网络热点事件,既有公共安全议题,如: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也有司法公正议题,如:夏俊峰被执行死刑事件、上海法官集体嫖娼事件,还有官员风纪议题,如:薄熙来案等。本文根据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对 20 大网络热点事件进行经验性总结的基础上,发掘其内在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机理,尤其注重观照热点事件中网民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关联性,发现网络舆情具有某些一致性的东西,就具体热点事件而言,网络舆情的消长,与网民的“围观”程度基本呈正函数关系;同时,本文还要考察的是网络“围观”现象到底是什么一种状况,在前网络阶段或者没有网络围观时期,社会舆情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是什么,或者说公众当时“观看”的渠道和方式是什么,网络“围观”是否为网络舆情突变的基本变量,或这个变量与其他变量是如何一起形成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并综合这些案例,考察其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影响因子,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将纷繁复杂的网
图 4.1 上海法官集体嫖娼事件网络舆情走势图数据来源:百度指数(2013 年 8 月 1 日~2013 年 8 月 30 日)“上海法官集体嫖娼案”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快速式发展和渐进性消解态势。8 月 1 日,上海人倪某在天涯论坛上通过发帖举报上海高院陈雪明、赵明华法官等官员到挂有“党政机关出差定点饭店”牌子的度假村接受吃请、去夜总会娱乐并集体招嫖,此时舆情处于潜伏阶段,淹没在众多的网络事件中,帖子并未引起网民较多注意。8 月 2 日倪某以新浪微博账号“@公平正义比阳光还温暖”公布视频,“有图有真相”的故事化叙述方式瞬间吸引网民注意,网民“围观”开始,微博转发过万,论坛 BBS 等媒介开始跟帖、评论,“上海”、“法官”、“集体嫖妓”成为热搜词,网民的敏感神经被刺痛,事件导火索被点燃,舆情进入爆发阶段,网民利用简化、同化的方式对事件进行标签化定性。视频爆料当晚(8 月 2 日),上海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取证工作。与此同时,上海市纪委迅速作出回应,与爆料人取得联系,通过上海纪委官方微博“@廉洁上海”发布消息回应,对该院民一庭庭长陈雪明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年04期
2 彭昊;;论网络围观的伦理意蕴[J];网络财富;2009年21期
3 静恩英;;网络围观的界定及特征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年16期
本文编号:2645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4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