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中国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08:55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财经媒体的传播失灵现象,按照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剖析的基本思路,对其进行了逐层深入的审视和思考。重点分析了财经媒体媒介权力如何呈现,如何塑造了社会关系,财经媒体与社会经济之间不断演进的动态关系,以及在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背景下,财经领域传播失灵的社会现实,并试图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作为中国财经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第一财经》等财经媒体构成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第一章呈现了财经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扭曲、误导受众等传播失灵现象。该现象在股市信息传播和年度经济评选活动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突出。中国股市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靠人工催生”的,在这一中国特色影响下,股市信息也成为一个不能有效传播的畸形,出现了群体传播、流言传播等非正常传播,甚至媒体和股评师配合操纵股市的现象。财经媒体组织年度经济评选活动的初衷只是对工商界进行年度盘点,但在实际运作中,该活动的功能发生异化。多种复杂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促使年度经济评选成为财经媒体一次绝妙的媒体营销,媒体与政府、企业之间多重复杂的博弈又使其成为一起由市场、政府、媒体共同策划的地道的媒介事件。 第二章阐述财经媒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为传播失灵埋下的隐患以及传播失灵的多重动因。财经媒体脱胎于传统的经济媒体,在从“经济”到“财经”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金融全球化、受众投资风险的增加、财经媒体对新闻源的倾向性依赖以及媒体市场结构的日益集中,都对财经媒体的伦理道德、作用功能、运作方式等产生巨大影响,为其正常、有效的传播带来了挑战。 第三章深入财经媒体内部,分析造成传播失灵的媒介角色定位、产品属性以及新闻表达方面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作为“经济人”的财经媒体和财经记者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作为“把关人”的财经媒体则要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终极目标。财经媒体“把关人”与“经济人”角色定位之间的冲突常常造成财经媒体传播失灵。在媒介产品内容方面,是提供面向公众的媒体公共产品抑或为获取最大利润而进行交易的财经信息商品,成为财经媒体面临的一个两难问题。经济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特征会促使财经媒体解决冲突、做出选择时将利益的核算放在首位,从而使信息丧失了原貌。对于受众而言,因其对财经新闻属性的困惑和真实性的怀疑而造成了股民对财经媒体的股市新闻理论上需要而现实中拒绝的矛盾。财经媒体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新闻报道大众化趋势的影响。这些吸引受众眼球的报道策略给其他类型的媒介产品带来的是叙事风格的改变,但是对于以数字、报表、趋势分析为基本手段,以精确、严谨为基本要求的财经媒体而言,带来的则是差之一厘,谬之千里的后果。 第四章从权力的角度对传播失灵的现象予以分析。权力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采用这种思考向度,论文认为当前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政府、媒体三种权力之间的相互博弈。财经媒体权力是由财经媒体从业者代理,经济人和媒体人共同控制的,以有意影响和改变权力对象经济思想、行为的精神、文化、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权力。在媒体走向市场化的今天,财经媒体因与经济领域的亲密接触,自身也成为经济的中心,频繁的信息流通,使财经媒体成为经济的主体和枢纽,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这样“媒介权力”就被塑造成经济权力,带来丰厚的利润。政府权力的介入并未实现预期的目标,政府本身的行为也有局限性,如中国特有的证券信息指定报刊披露制度就越来越暴露出与新闻业核心理念的诸多相悖之处。文中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为例呈现和剖析了这一企业、政府、媒体三方共赢,而信息在传播中被异化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传播失灵”的共存说明,在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产品的活动中,仅有市场,仅有政府,仅有媒体都是不够的,一个健全的信息传播体系必须同时包含这三种机制或三种力量。论文结语部分提出了一种尝试性的设想——建立更接近公民社会理想目标的媒体公共服务提供模式。而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在市场、政府、媒体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如何进行制度创新,促使外部利益内部化,将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20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杜雨娟;中国财经报道价值取向的流变探析[D];内蒙古大学;2012年

2 刘芬;当代中国经济时评现状及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49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49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d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