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基于微博用户行为的人格特质模型及可视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6 16:26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正逐渐交融并互相影响,网络对社会结构的革命性影响早已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如何科学地理解并引导网民的网络行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不同以往的信息技术研究,网络行为的主体是人,研究这一问题时需将心理学融合加入。微博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兼具了社会交往和信息传递的功能,成为最受网民青睐的网络平台,吸引了大量用户长期使用。因此,本文选取了新浪微博用户作为研究对象,从心理学和网络行为学的双重领域,结合探讨了微博用户人格特质与使用行为的关系,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在以人格特质为主题的微博用户关系可视化设计中。 本文以新浪微博用户为调查对象,通过在线调查方法收集了227份问卷调查,并依照心理学的大五人格理论、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和行为学动机理论,将微博用户人格特质和使用动机分别划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开放性、尽责性、宜人性、神经质)和四个方面(人际交往、信息获取、休闲娱乐、自我表达),再采集参与问卷调查的微博用户的实际使用行为,通过对微博用户人格特质、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数据间关系的实证分析,试图构建三者间的影响机制模型。 研究发现,外向性、宜人性和开放性对微博使用动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微博行为变量与使用动机也有显著相关性,对人格特质和使用行为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了五种人格特质与使用行为的回归方程,最后从总体上建立了人格特质、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间的结构方程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实用性,制作了人格特质模型的微博用户关系可视化设计,该设计直观展现了人格对微博网络构成的影响,在视觉表现力和信息传达率上都有较好效果,给分析人格特质对网络构成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工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图文】:

模型图,动机理论,模型


机理论理论于 1918 年首先应用在心理学界,它是指个体内在驱使理论,“动机”理论的研究经历了数个历史阶段,人们从以代表的机械观展开以本能反应和外在诱因为主的研究,逐渐论、认知一致论为代表的认知观对个体认知因素的研究,认我情绪、人格特质与其他各种认知变量相结合,体现了人类,它更多的关注于人的有意义的社会行为动机。随着时代的,动机理论开始逐渐应用在新技术中,Davis 在 1992 年将解释个体对于新系统技术的接受与使用上,,Davis 认为影响因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个体需要使用新技术来满足其动机是指个体认识到其行为有助于实现价值的结果的情况为的感受。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某些行为的动力是个体自发的推动,例如娱乐,因为个人注重的是活动的执行过程,并到兴趣、获得满足,而不是在强调得到明显的成就结果。动1 所示。

网络行为,人格特质,动机,行为研究


这让他们感觉非常的自由。因此,在研究网络用户行为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将其与传统的线下行为研究区分并结合处理。图2-2 人格特质、动机与网络行为和线下行为的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彦超;社交网络服务中信息传播模式与舆论演进过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51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51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c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