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我国网络舆情预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09:04
【摘要】:互联网的时域性、开放性、互动性和虚拟性为民众表达民意、畅通民情、集中民智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广大民众亲睐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自己对国家、社会热点焦点和事件现象的看法和意见,形成网络舆情。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现如今的网络舆情传播方式一改早期传统的主流媒体、主流网站对网民“灌输式”单向转播,呈现出传播主体与受众不断融合作用下的双向传播新特征,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民众诉求日益多元尖锐,社会矛盾高发频发,双重现实背景的作用,导致网络舆情数量激增,内容也更为复杂。加之,以美为首的西方势力颠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决心未死,更把崛起中的中国看作“眼中钉”、“心头恨”,一直妄图借助互联网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从意识形态领域“扳倒中国”,通过恶意引导、扭曲歪曲、借题引申等系列手法在互联网平台上丑化我国政府形象,质疑我国政治体质,甚至直接性煽动民众实施现实性颠覆活动等,互联网已俨然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互联网中各种真实、非真实、理性、非理性的思想信息和认识相互叠加、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难以条分缕析,精确全面地认知,这给我国网络舆情预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全力保障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谐稳定,强化我国网络舆情预警已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程。鉴于网络舆情预警是一兼具现实性和紧迫性重大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特别突出了研究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实践性,紧扣网络舆情预警与现实网络社情、敌情不匹配的实际现状,以多种相关理论为支撑,运用文献研究、规范分析、统计调查等科学方法,进行缜密的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实施性的对策意见。本文主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前期选题思维过程和行为佐证的总结归纳。内容包括选择此论题的意义和现实背景,国内外研究目前在此论题上的研究现状和指导本论文撰写的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本文核心概念的定义界定。通过对已有此方向文献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结合本文研究实际,归纳界定出本文支持的的三大基础性核心概念网络舆情、预警、网络舆情预警的准确定义,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我国网络舆情预警的现状进行全面梳理。从组织架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运行机制、技术支撑和工作流程六个方面展开,论述中采用大量已有政策文件、调研数据、文献参考等采信度较高的素材和数据作为参考蓝本,保证了现状分析的真实可靠。第四部分主要是基于上述现状分析出我国网络舆情预警面临主要挑战。从主观客观两方面研判出客观现实挑战有:一是新媒体技术发展作用下的客体形势深刻变化,二是影响网络舆情发酵变质因素作用力日益增强;主观现实挑战有一是现行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建设不完善;二是现有网络舆情预警技术支持不到位。第五部分主要针对新我国网络舆情预警面临的主要挑战,一一对应制定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工作为出发点,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强化我国网络舆情预警的五大具体措施:即完善我国网络舆情预警组织体系,健全我国网络舆情预警制度体系,构建我国网络舆情预警科学指标体系,强化我国网舆情预警技术支持能力,提升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是对以上全部论述的总和性概括和展望,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0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祝爱蓉;餐饮企业舆情危机处置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61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61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2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