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微小说的传播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11:59
【摘要】:正如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理论所揭示的,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作为把握时代脉络,反映时代思想的文学也必然随着媒介的变革而不断推陈出新。互联网媒介的出现造就了网络文学,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微博的出现又诞生了“微小说”这种文学新形式。虽然它从出现到发展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且至今关于其文学价值仍备受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微小说持续强劲的发展势头,其独有的特性和明显的传播优势迅速获得了大众的追捧和参与。我国主流媒体相继推出微小说大赛并获得成功,不仅名人明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受到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商家也开始利用微小说推出各种营销活动。因此,对微小说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以传播媒介微博客为载体的微小说,具有媒介和文学的双重属性。其不仅是文学界的新鲜血液,同时在频繁的传播活动中反映出整个社会和个体复杂因素下的社会心态,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特征。正如有学者认为,微小说对当下生活现实的关注,对普通人情感的描摹,体现了文学存在的意义。 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出发,融合了部分文学批评理论,以5w要素贯穿全文。梳理总结了微小说的发展脉络和现状,厘清了微小说的概念,从传播学角度对微小说的文本要素和文本特征进行考量,总结出微小说文本碎片化、文体跨界和多媒体自由转换、以及即时互动的三大特征以及微小说的六个要素,并提出了微小说独有的“新闻性”特征。 在第4章中,通过对微小说作者和读者各自特点的详细讨论,得出微小说读者与作者的“一体化”特征,并结合这一重要特征,分析总结了微小说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相结合的基本传播模式、信息共享的开放式传播和多平台发布信息的集成式传播的传播方式。并根据以上结论概括出微小说具有多终端集合催生发表空间的高度开放、“微”特性契合现代人的碎片化生存、篇幅的严格限制促使作者的更加草根化、高度互动性引发文学接受活动的历史性转变四个传播特征。 第5章,本文以文学阅读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依据,探讨分析出微小说阅读活动的规律,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得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文学阅读的动机和目的是满足自我需求,并以此总结微小说满足这些需求的表现,如作为读者情绪发泄、情感修复、身份认同等。其实,最终落脚点还是揭示微小说受到大众青睐的原因。最后一章,分析微小说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微小说文本创作中存在的内容低俗、新闻性可能导致读者的信息误读等,并尝试微小说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图文】:

情节,可读性,音乐,文字


其实质依然是文字,而图片、视频、音乐等发挥的作用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因而它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关于狭义上微小说的定义,可将“新浪微博微小说大赛”的参赛规则作为参考。新浪微博首届微小说大赛参赛规则:_X雍髟騣lM1.主楲鲜明,内容健康,情节完整、感人,可读性_7;

获奖作品,情节,村民


图3—1图3— 1是首届新浪微小说大赛的一篇获奖作品。首先,从这篇微小说的文本内容来看,它具有小说必备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环境即"村里”;人物是“孤儿Nasa”、“村民们”;在这里情节具有三层含义:最表层情节为村民们会在周末夜里套上麻袋,扮外星人陪Nasa玩。定语“看到Nasa就会生气的村民们”体现了第二层情节,以此句可见村民们对于Nasa可笑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故意的善意否定。第三层情节则是Nasa —直认为自己是打败外星人的超能力战士,并对此乐此不疲,这也体现了村民们对孤儿Nasa的善意和关爱。以上三个要素是成为微小说的前提和基础,即“及格线”。其次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0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年10期

2 孟伟;;微小说的传播学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3 刘海涛;;博客体小说的分析与猜想[J];南方文坛;2011年03期

4 王勇安;张炜;;数字阅读时代文学出版的出路——兼论基于阅读生态研究的数字文学出版模式创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6 杨虹磊;;微小说:网络微博时代的新文学模式[J];文学教育(上);2011年10期

7 曹光灿;阅读本质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8 李存;;新媒介时代微文学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12年03期



本文编号:2661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61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b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