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亚文化视域下“网红”营销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08:24
【摘要】:网络亚文化融合了多元价值观念,分割受众属性的同时催生出形态各异的亚文化群体,“网红”作为网络生态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表现出明显的亚文化特征。其指代意义也随覆盖领域的拓展表现出去污名化的趋势。本研究以亚文化的视角观察“网红”的营销模式,着重从“网红”发展过程中的风格塑造、推广传播以及流量变现过程分析“网红”营销的特点,梳理和建构受众主动性提高的当下“网红”的营销模式,并对其发展优化提出建议。“网红”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其出现和发展反映了社会和媒介变迁带来的受众观念、需求以及心理变化。本研究第一章梳理了“网红”发展历程,概括本研究针对的“网红”的主要类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网红”形象、叙事、情感特征塑造中的风格化,受众构成、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地位上的边缘性,以及集中在文化层面、着重争夺话语权的抗争性三个方面,归纳“网红”的亚文化特征。第二章将“网红”营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风格塑造阶段、推广传播阶段和流量变现阶段,并结合案例对"网红"营销各个阶段中的特点进行分析。“网红”不同于伯明翰学派关注的亚文化群体,不追求统一的象征物带来的价值认同,而是通过差异化的风格,追求个体间标签化的独特性,以此构建与受众间的联系。而受众在媒体技术赋权下也承担了部分“网红”推广传播的任务,通过受众的主动分享以及数字再生产,促使“网红”跨越本身风格标签带有的次元壁垒,实现跨圈层的推广,而受众在这一过程中也无形的变为“心甘情愿”的劳动者。同时产业化发展趋势下,“网红”职业化的目的性要求要有较强的流量变现能力,现下“网红”的主要变现方式因人而异,既包括打赏、产品购买等直接变现形式,也包括如广告代言、演出、分成等间接变现形式,部分“网红”在拥有一定受众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IP的孵化实现联合线上线下的全生态变现。从风格确定到形象传播再到实现变现,“网红”的营销过程有传统营销的部分特点,但同时也提高了对与外部环境,特别是与受众间联系的要求。第三章在总结“网红”营销策略变化的基础上,结合营销实践发展及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以及传受主动性的变化,总结出“网红”营销的PISRI模式,即通过准确定位(Positioning)寻找目标受众,继而引起关注兴趣(Interest),引发受众分享(Share),通过活跃受众的作用实现IP强化(Reinforce),最终进行IP孵化(Incubate)的过程。最后一章通过对“网红”现下不足的分析,对未来“网红”营销的优化改进提供建议。
【图文】:

亚文化视域下“网红”营销模式研究


网友跟帖

撤资,逻辑思维,风格


papi酱回应逻辑思维撤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124;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合营;;亚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消解及重塑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2期

2 杨晓君;;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亚文化探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赖焱烽;;素质教育视阈下大学校园亚文化的思辩[J];中国建设教育;2008年12期

4 ;对官场“亚文化”说“不”[J];共产党员(河北);2019年04期

5 胡云;;“伪亚文化”青年的精神困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年02期

6 闫翠娟;;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青年亚文化研究范式的嬗变与转换[J];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04期

7 李有林;;基于高校校园亚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1期

8 潘晓婷;;网络游戏亚文化中的消费主义逻辑[J];青年记者;2018年05期

9 李常昊;;亚文化下以城市命名的民谣音乐兴起现象[J];电视指南;2017年14期

10 任红娟;;浅议青少年亚文化及其对青少年道德、心理的影响[J];成才之路;2009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杭湖;;公职群体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规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饶佳倩;;浅析亚文化理论体系下的职务犯罪[A];犯罪学论坛(第三卷)[C];2016年

3 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A];新闻学论集(第23辑)[C];2009年

4 徐伟南;;街头法则理论初探[A];犯罪学论坛(第一卷)[C];2014年

5 王洁;徐锡五;;司法亚文化的负向功能[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6 孙红刚;李晓文;;青少年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点比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童戈;;我看同性恋、防艾与文化[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8 李涛;;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邪教产生的根源[A];邪教防范与治理对策学术论文精选[C];2003年

9 王洁;;司法亚文化的生成基础[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贺婧;;亚文化视角下的体育人口发展问题[A];2018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释放网络“亚文化”的积极作用[N];环球时报;2018年

2 朱昌俊;应为网络时代“亚文化”划界[N];中华工商时报;2019年

3 高爽;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N];辽宁日报;2018年

4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孙佳山;从亚运电竞金牌看中国亚文化的创造性[N];文汇报;2018年

5 林金芳;“腐败休闲游”背后的腐败亚文化[N];中国青年报;2006年

6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王豪 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王馨悦;“娘气”亚文化 放过我的儿子吧[N];中国青年报;2018年

7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郭淑怡;昆仑万维收购同性网站 资本圈布局亚文化[N];证券时报;2017年

8 苏州大学“新媒体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马中红;亚文化符号:网络语言[N];中国青年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闫鸣;“腐败亚文化”,浊乱世风的“精神雾霾”[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

10 长沙晚报评论员 文峰;谁影响并改变着腐败亚文化[N];长沙晚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英;当代青少年羞耻观的特征及成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刘学蔚;文化旅居者的跨文化关系建构[D];武汉大学;2014年

4 陈旭光;网络流行体研究:意义生产与记忆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5 顾亦周;文化对抗·文化疏离·文化衍替[D];苏州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菲;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有效应对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年

2 刘畅之;与父权游戏:国内女性金属乐迷的聆听与认同[D];南京大学;2019年

3 窦文峥;亚文化视角下“野生字幕君”迷群文本生产与生存困境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4 赵泽华;亚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及优化路径[D];郑州大学;2019年

5 肖靓;精神分析视角下社交网络中的“佛系”亚文化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19年

6 汪洁;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新民谣音乐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年

7 方欣;亚文化视域下“网红”营销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8 姚航业;当代大学生直播亚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9 王春霞;愤怒的青年—扎迪·史密斯三部小说的后亚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10 陈鸣;媒介场域中的中国当代民谣及其传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69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69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b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