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爸爸去哪儿》的父亲角色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02:30
【摘要】:在各类大型相亲节目、音乐舞蹈选秀节目火爆荧屏之后,2013年10月,一档由湖南卫视推出的综艺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一开播立即引起了新一轮的收视热潮,活跃在影视、体育、模特界等领域的五位明星爸爸带着孩子参加了这一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随后各大媒体也开始推出各种亲子互动节目,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80、90后为人父母,在新时期怎样成为一个“好爸爸”也成为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爸爸去哪儿》节目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在进行本土化改造之后,《爸爸去哪儿》在中国受到了极大好评,除了媒体竞相报道外,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也围绕“父亲角色”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因而从媒体、受众和社会在广义社会互动中对“父亲角色”的建构研究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转型中的电视亲子互动节目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主要从社会互动仪式的角度并借鉴传播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爸爸去哪儿》的“父亲角色”建构进行分析。目前,媒介参与扩大并加强了人们的社会互动,并逐步发展为包含了“媒介—社会—人”所有互动形式的广义社会互动。本研究选择《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和第二季全部28期节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在广义社会互动中《爸爸去哪儿》所处的社会语境,并对节目内和节目外的各种互动形式进行分析,从互动机制、互动关系和互动内容三部分来探析《爸爸去哪儿》中父亲角色的建构过程。广义社会互动同时影响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爸爸去哪儿》在广义社会互动中与受众共同建构了“父亲角色”,这种新型的角色打破了以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角色模式,倡导父亲家庭角色的回归同时也有助于新型的亲子关系形成。但是, 《爸爸去哪儿》中体现的“父亲角色”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本文对其建构的“父亲角色”进行了批判。《爸爸去哪儿》反映的是在镜头选择下的父亲角色和亲子关系,即在把关人过滤之后的表现形态,所以节目中的父亲角色并不能完全代表真实的社会现实。
【图文】:

整合模式,社会地位,内容


图2-2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整合模式逡逑

整合模式,社会地位,内容


图2-2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整合模式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罗小萍;;费斯克理论与《超级女声》[J];当代传播;2006年03期

2 庄序們;;浅析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J];东南传播;2008年11期

3 路晓瑛;马秋萍;;浅谈电视娱乐节目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新闻世界;2014年07期

4 邢媛;论社会教化的系统性[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年04期

5 左潇;;如何策划好亲子教育类真人秀节目——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艺术教育;2014年04期



本文编号:2692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92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d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