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下的网红日常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06
【图文】:
图 1-1 2006-2018 年期间在 CNKI 以“网络红人”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章发表数量网络红人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2010 年以前。这个时期,凤姐、芙蓉姐姐等“异类”开始频繁进入公众视野,学者们开始思考网络红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呈现出追寻热点的研究倾向。网络红人作为一种新鲜出现的“偶发事件”,被看做是网络文化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大多是案例研究、现象分析或是涉及网络恶搞文化、网络推手等相关研究,整体上研究还停留在比较表层的现象讨论或者对热点的质询,涉及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探讨与传播学学理分析相对较少。浩瀚[2]认为“网络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造星”模式,“芙蓉姐姐”的出现是以一种以娱乐的方式迎合网民“审丑心理”,是一种短暂的狂欢。王祥琳[3]认为网络红人成名的背后离不开网络推手的操作和网民的参与。同时网络红人现象的出现打破了少数精英操控文化风向的局面,预示着平民化时代的到来。第二个阶段大致是 2010-2015 年。这个时期,网红的相关研究已经较为丰富,对网
(二)第三代网红在场域中的位置结构1、网红场域的结构位置场域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的,关于社会现象研究的分析工具。布尔迪厄认为当代高度分化的社会是由许多独立的小空间组成,存在着诸如文化、艺术、科学、政治、经济、法律等“小世界”,这些独立的小空间都处在一定的位置上,彼此独立,又存在客观关系。网红场域是依附于艺术场域的一个子场域,但是由于网红实践的空间是网络,而网络空间是一个高度开放性和共享性的公共空间,因此,比起传统的艺术场域,网红场域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与其他“小世界”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的微妙。网红在通过网络以各种形式的表演和作秀来吸引眼球,是眼球经济的产物,因此,本文将网红场域归类到艺术场域,将其作为艺术场域的子场域进行分析。以下,本文将根据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来分析网红场域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骋;;新媒体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建构[J];宜宾学院学报;2015年08期
2 杨庆国;陈敬良;;网络红人形象传播及其符号互动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07期
3 刘潇;;消费文化中的女性话语权浅析——以女性网络红人的微博为例[J];大舞台;2011年05期
4 陈石珍;;从“网络红人”现象看网络时代下的受众心理[J];科技信息;2010年28期
5 王祥琳;;网络红人现象分析[J];青年记者;2008年15期
6 浩瀚;“芙蓉姐姐”,多元化社会的网络狂欢[J];社会观察;2005年10期
7 周宪;日常生活批判的两种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雨汝;日常生活审美化视域下电视剧《白鹿原》的叙事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艾小雅;基于我国网络直播场域的用户打赏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3 刘聪;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哲学基础及其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
4 冀晓岚;社交媒体时代下内容型网红的场域分析[D];暨南大学;2017年
5 吴现华;“网红”传播动因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6 赵延蕾;门户网站新闻生产及其编辑部场域分析[D];南京大学;2015年
7 张逸;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8 彭文;布尔迪厄新闻场域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子娟;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朱学蕊;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15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15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