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抖音中的用户社交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7 04:29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受众接受度的不断提升,形色各异的互联网视频产品相继涌出,网络剧、网络直播、移动短视频都以不同的内容风格和受众定位活跃于网络端口,构建了一个由多种传播符号共同搭建的多媒体互动场景。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互联网短视频产品中,抖音上线两年全球月活跃用户数便超5亿,成为短视频行业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应回归“抖音热”的本质,厘清“抖音热”与现实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联,关照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对个体生命有何影响。抖音的野蛮生长激起了笔者浓厚的兴趣。在不断的研究中笔者发现,抖音最初是“年轻人的记录分享平台”,而今却成为网红产品的孕育基地。在抖音平台上走红的素人、地域不胜其数。其次,抖音中的视频内容同质化严重,存在大量用户相互模仿的雷同视频,“戏精”现象也是抖音场景下的特殊景观,很多视频存在着很大的表演成分,这种表演甚至是剧本化的。无论是抖音用户的线上呈现行为、还是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行为都与抖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此同时,笔者也对现有关于抖音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梳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走红研究、问题对策研究等,忽略了抖音短视频的社交属性,而社交则是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重要定位和发展方向之一。至此,笔者最终将本文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抖音的用户社交行为,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第一、抖音的火爆与现实的社会文化环境有何关联?人们为何纷纷登录其中?第二、抖音媒介对其用户的社交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用户在进入“抖音”后的社交行为呈现何种景观?第三、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行为背后的用户心理。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抖音的用户社交行为进行了全景式探究。第一章中,笔者对移动短视频和抖音短视频的演进历程进行了厘清,并回答了本文的第一个问题:抖音的火爆与现实的社会文化环境有何关联?人们为何纷纷登录其中?在本章中,笔者将抖音的走红置于宏观的社会环境下进行考量,认为技术的赋能、产品的战略定位及交互设计是其风靡社会的主要原因。第二、三、四章回答了本文提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抖音媒介对其用户的社交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用户在进入“抖音”后的社交行为呈现何种特殊景观?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及行为背后的用户心理为何?在这几章中,笔者将抖音用户的社交行为总结为:“狂欢”:从线上到线下、“作秀”:有剧本的展演、“连接”:视频社交。在第二章“狂欢”:从线上到线下中,笔者选取了抖友“出征”——以去丹东看摩登兄弟为例、部落化的流行——以网红奶茶的流行为例、地域的朝觐——以重庆为例、仪式性“打卡”——以西安摔碗酒为例四个案例进行阐述,认为抖音用户的社交行为呈现由线上向线下转移的特殊景观,用户行为的线下转移与其娱乐至上心理、群体情怀及性格特征不无关系,甚至是趋于群体压力下的盲目跟风。在第三章“作秀”:有剧本的展演中,笔者选取了戏精的诞生——以海草舞话题为例、表演的奇观——以“小哥哥”话题为例、幕后的主动言说——以飞行员“@飞行在云端”为例三个案例进行分析,认为用户在抖音场景下的自我呈现行为多为有剧本的展演,而这类展演行为背后多为基于成名诉求的敞开与示好。在第四章“连接”:视频社交中,笔者选取抖音中的李雪琴隔空喊话和黄渤同款老年迪斯科话题为例,用丰富的经验材料论证了媒介的连接属性。笔者认为抖音将用户的社交圈无限扩大,甚至形成特定的社交语言(你好李雪琴,我是xxx),成为素人与明星之间相互连接的桥梁,然而这种线上的“亲密”关系却脆弱敏感,智能时代的我们反而变得更加孤独。在结语中,笔者对抖音的用户社交行为及行为背后的用户心理进行了总结,并从两个方向对抖音进行了反思。一方面,抖音短视频的崛起为用户创立了一个新的社交场景,带来了新的沟通方式,它让孤独、空虚而离散的个体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网络共同体,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化解个体化社会的矛盾和风险性。另一方面,抖音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错误的价值观,甚至导致了年轻人的文化堕落。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帅帅;;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社交行为差异的统计调查分析[J];纳税;2018年20期

2 本刊编辑部;周璇;商倩倩;张文静;;家有低龄宝宝,如何玩转宝宝的“社交圈”[J];祝你幸福(下旬刊);2017年02期

3 任务;;关注宝宝社交行为的发展[J];家教指南;2006年04期

4 马园园;邢淑芬;;幼儿社交行为准备对未来成功的影响[J];基础教育参考;2016年13期

5 肖步云;;浅析抖音创造的新媒介情境及其所导致的社交行为变化[J];传播力研究;2019年15期

6 ;二线城市90后移动社交行为[J];IT经理世界;2013年18期

7 林怡;张晓敏;;发展1~2岁宝宝的社交行为[J];家教指南;2006年05期

8 黄钦城;;贵州大学生微信社交行为分析与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10期

9 张雷;刘俊杰;;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10 张冰;钱燕云;罗小芳;;中德青年网络社交行为比较及文化成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菲;陆杰;尹湘莎;王韵;;蛋白激酶D1参与大鼠社交行为调控机制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7年

2 田媛;周宗奎;;童年中期儿童同伴关系与同伴乐观性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江琴;;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证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程时伟;童琪杰;杨东伟;;优化社交行为的手机通讯录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A];第七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1)论文集【oral】[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驻京记者 郭超豪;真正的学习,从来都是一种自发的社交行为[N];文汇报;2017年

2 编译 赵琪;学者呼吁应自觉规范社交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3 记者 何屹;免疫系统或与社交行为存在关联[N];科技日报;2016年

4 张唯诚;揭秘植物的社交行为[N];大众科技报;2011年

5 本报特约撰稿人 马涛;“小而美”的微电商[N];华夏酒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霍光;失去网络身份的人[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蔚;自闭症模型小鼠前额叶皮层NMDA受体功能与社交行为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仕茹;抖音中的用户社交行为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2 杜水云;社交行为对气质水平与行为问题的调节作用[D];浙江大学;2019年

3 刘仁龙;大数据时代网络社交行为的数据化应用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年

4 马姗姗;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个案工作在自闭症儿童社交行为改善中的运用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5 屈韬;管控Agent社交行为的基础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丁健龙;管控Agent社交行为的基础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周彬;管控Agent社交行为的基础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唐洲;梅山文化园游客服务中心交互心理与社交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9 孙启翔;基于移动互联网社交行为的用户性格分析和预测[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魏冬健;管控Agent社交行为的基础结构研究—Agent管控的透明化[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17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17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4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