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记忆、认同与叛逃:北京大柳树鬼市“居民”的文化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4 04:01
【摘要】:随着城市的进步和发展,老北京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习俗在逐渐消失。本研究关注的是处在消失边缘的老北京鬼市。由于处在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再加上自身的非正规性,鬼市本应消失不见,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鬼市经久不衰?调研发现,鬼市在历史的进程中成为人们怀旧、寻求心灵安慰的记忆场。笔者试图追问,在这样的记忆空间,人们是如何追忆过去,又是如何建构新的记忆,从而勾连起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关系?同时,鬼市记忆建构背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该问题意识下,本文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鬼市进行考察,结合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以记忆理论来分析人们在鬼市的文化实践,从而解释当下鬼市存在的特殊性,展现鬼市对于当地居民的特殊意义。研究发现,鬼市“趣缘”群体通过“聊”文化、“捡漏”、网路上的书写以及生存斗争展开,来追忆过去,构建新的记忆,鬼市被人们寄托了类似“精神家园”的情感,成为“趣缘”群体共享文化与记忆的实践场所。这一意义之下,鬼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人们在这里找到了认同与归属,鬼市成为逃离现实、反叛当下主流文化的伊甸园,在抵抗中,鬼市也在多方记忆建构之下成为耦合的新事物。本研究包括四个部分,以鬼市作为唤起人们记忆的媒介、人们在过往基础上的记忆再建构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实质为逻辑顺序展开。第一章从构成鬼市的空间、人与物相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作为记忆媒介的鬼市;第二章以人们在鬼市的文化实践为依据,论述鬼市“居民”如何通过经营、消费、自我书写和生存斗争来建构当下的鬼市文化记忆的;第三章提炼出鬼市记忆中的“民族记忆的强化”、“自我认知”、“群体认同与身份建构”三个维度在记忆构建中寻求认同与归属的内涵;第四个部分是剖析人们为什么会通过鬼市来追忆和寄托情感,其记忆建构之下的本质是什么。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933;G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09期

2 徐伟;;少数民族服饰设计中的历史记忆符号研究——以苗族服饰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05期

3 黄向;吴亚云;;地方记忆:空间感知基点影响地方依恋的关键因素[J];人文地理;2013年06期

4 赵静蓉;;中国记忆的伦理学向度——对记忆危机的本土化再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3年12期

5 赵静蓉;;文化记忆与符号叙事——从符号学的视角看记忆的真实性[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赵彦民;;战后日本满洲移民“记忆之场”的生成——以20世纪60-70年代原开拓团的建碑、祭奠活动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3年03期

7 罗自文;;网络趣缘群体的基本特征与传播模式研究——基于6个典型网络趣缘群体的实证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04期

8 余野;;鬼市及文博会上的淘宝[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年01期

9 吴伟忠;;经典老唱片:收藏记忆中的声音[J];金融经济;2012年17期

10 陈蕴茜;;纪念空间与社会记忆[J];学术月刊;2012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邵鹏;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李巍;移民社会的文化记忆——辽宁民间社火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畅;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D];浙江大学;2018年

2 苗凤祥;趣缘群体的社会互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沁茹;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叙事性建构[D];江南大学;2009年

4 吕品;现代性背景下网络趣缘群体对自我认同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张雯莉;我们来这里找到自己、找到知己[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0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40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e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