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姆森“诠释包裹”理论下《华尔街日报》关于腾讯公司的报道框架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03 20:33
本文以对中国网民影响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在国际媒体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美国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作为样本来源,对2008年-2017年十年间该媒体关于腾讯公司的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和研究,旨在考察该媒体关于腾讯公司的形象报道,以帮助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更加了解外媒对自身报道的基础上,作好国际化对外传播。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以甘姆森“诠释包裹”概念为具体研究途径,结合了互联网行业新闻报道所具有的独特性,从“比喻”、“例证”、“比较”、“关键词”、“原因”、“目标诉求”、“问题及解决”这七个角度对《华尔街日报》2008年-2017年间关于腾讯公司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和包裹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12
本文编号:2742056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12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公司
1.1.2 腾讯公司
1.1.3 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框架理论
1.3.2 甘姆森“诠释包裹”
1.3.3 海外媒体涉华报道研究
1.3.4 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二、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
2.1.1 《华尔街日报》概述
2.1.2 样本采集
2.2 研究问题
2.3 研究方法
三、《华尔街日报》对腾讯公司报道的总体情况
3.1 报道时间分布
3.2 报道基本特性
3.2.1 报道版面
3.2.2 报道题材类型
3.2.3 报道篇幅
3.2.4 报道消息源
3.2.5 报道记者
四、《华尔街日报》对腾讯公司报道的高层次框架
五、“诠释包裹”理论视阈下的高层次框架分析
5.1 王牌社交应用,为全线产品带来流量
5.2 不断投资与扩张,从中国走向世界
5.3 激烈的国内竞争,BAT垄断市场
5.4 政府监督管理,审查制度严格
5.5 发展娱乐产业内容,迎合用户需求
六、发现与总结
6.1 《华尔街日报》关于腾讯公司的报道框架矩阵
6.2 研究归纳
6.3 关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海外传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潘霁;;编辑部文化在框架效果研究中的体现[J];国际新闻界;2012年02期
2 李秀芳;;透视澳大利亚力拓事件涉华报道的背后——以《澳人报》为例[J];新闻记者;2010年06期
3 闫隽;石静远;;“中国制造”的西方媒介形象——对2007年、2008年《华尔街日报》的内容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4 黄小雄;沈国麟;杜旭峗;;新华社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报道的框架分析[J];新闻大学;2009年01期
5 陈阳;;青年典型人物的建构与嬗变——《人民日报》塑造的雷锋形象(1963-2003)[J];国际新闻界;2008年03期
6 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J];国际新闻界;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彭程;英美媒体中中国民营跨国企业报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江海伦;试析《华尔街日报》对中国企业的媒介框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陈悦;《华尔街日报》涉华经济报道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4 黄燕萍;近年来我国媒体对农民工形象的呈现[D];广西大学;2007年
5 马志娟;美国媒体的中国威胁形象:知觉还是错觉?[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2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42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