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平台中“养成系”偶像的粉丝身份建构及二者的权力关系
发布时间:2020-07-12 15:34
【摘要】:对于粉丝文化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在“葛兰西转向”的影响下,对粉丝文化进行了早期探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化和娱乐化也延伸到了文化领域。粉丝文化是大众文化的突出代表,也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较长时间以来,粉丝一直被公众、媒体甚至学术界认为是一个“病态”的,“过度”的群体,或是带有青少年反抗特质的“亚文化”社群。然而当代大众文化视域下的粉丝行为早已不是一个小众的实践行为,而是社会上一种普遍的行为或者潮流,因此用以往先入为主的病例分析方式来阐释粉丝心理已经不再合适。在传统社会风气和规制的影响下,媒介使用渠道单一,粉丝行为几乎是个人的内在化行为,并未形成群体化的文化风潮。随着社会信息的开放和娱乐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媒介平台不断更新与普及,粉丝逐渐以群体形式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步形成自身文化体系,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景观加速变化,网络社交媒体兴盛,粉丝文化也出现了新的表现方式和特征。粉丝与偶像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在强调“参与感”为主要诉求的粉丝文化中,其两者的关系由单向变成双向,粉丝由被动的客体变为掌握主动权的主体。而社交平台的更新为粉丝实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可能性。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粉丝文化在虚拟社区中架起了粉丝和偶像更近距离接触的桥梁。伴随着新的偶像形式-“养成系”偶像的出现,粉丝也由“追星族”变成“造星族”,粉丝文化也展现出新的特征。本文以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养成系偶像组合为例,了解和梳理“养成系”偶像模式的起源发展和特征;分析和总结“养成系”偶像粉丝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多种运营方式;进而更加深入地剖析粉丝个体和群体如何完成身份建构,同时通过粉丝和偶像的多途径互动来理解双方间多重权力关系;最后本文对“养成系”偶像的文化意义以及粉丝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通过分析阐释“养成系”偶像的粉丝文化与传统粉丝文化的区别,笔者认为在当代粉丝文化中,粉丝成为主导,并且与偶像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牵制的关系。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多样化的粉丝活动,其“参与感”和“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得以实现和放大,身份认同的途径更为多样化,粉丝实践更为高效。但是粉丝媒介素养要更加强化,社交媒体应当发挥更为积极的导向作用,来共同引导粉丝文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6
本文编号:2752155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谭文若;;网络群体成员身份认同的建构途径——以“绝望主妇”迷群为例[J];新闻界;2012年17期
2 邓惟佳;;试析西方“迷研究”的三次浪潮和新的发展方向[J];国际新闻界;2009年10期
3 蔡骐;;网络与粉丝文化的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9年07期
4 陶东风;;粉丝文化研究:阅读—接受理论的新拓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7期
本文编号:2752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5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