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唐帝陵石像生艺术的数字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2 18:42
【摘要】:唐朝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唐文化遗产在中国古代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研究中都具有极高价值,其中唐陵文化遗产凝聚了时代特色和国家意志,更是展现唐代恢弘豪迈之气和烂漫自由之风的艺术瑰宝。唐陵文化遗产除了深埋于地下的墓室建筑及器物,还有在唐陵地上的石像生雕塑群也承载了这些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信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研究、传承、开发与传播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目前借助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将唐帝陵石像生艺术与数字技术相融合,通过互联网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文在理论上,第一步,分析唐陵石像生雕塑现状,了解唐陵石像生的艺术文化价值需要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的迫切性,我们有责任用数字化手段以最快、最全面的方式去保护与传播。第二步,通过分析对唐帝陵石像生艺术的数字化传播的基本原则、基本目的与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内容,归纳其数字化传播体系的构架;通过分析数字化建设与传播中的收集、加工、流通以及反应的复杂的综合性过程,探讨唐帝陵石像生艺术的数字化传播中的文献价值与传播价值。在实践上,与多种数字技术相结合进行唐帝陵石像生艺术的数字化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作为当代华夏民族文化的传承人的我们,应当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去研究,保护历史遗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唐陵作为唐代精神文化的代表,我们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通过深入研究把唐代文化展现给当代人。把唐陵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在数字媒体的传播中向世界无限延伸,在数字环境中形成了系统的历史传承链,在现代文明系统中构建了稳定的体系生产模式。不仅体现了唐陵文化现代化的客观进程,而且有助于后人更为直观的了解当今时代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305;G206
【图文】:

敦煌石窟,浙江大学,数字化建设,历史文化遗产


本课题从以保护为前提下传承和传播唐陵文化传播对象,探索出能够有效传播唐陵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唐帝陵石像生艺术的数字化建设与传播基,探索唐帝陵石像生艺术的数字化建设与传播构架,现有效地传播和弘扬。思路和方法。将唐陵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时代特种数字技术传播唐陵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信息,让文化内涵,实现唐陵文化的数字化继承与传播,而代文化生活方式。入数字化时代。在政府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金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利用先进技术和有效保护物

莫高窟,全景,时间表


图 1-1 并且按照原比例采集负责出相关元素。220 窟全景漫游,通过 3D 模型视频的方式,使人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5]。20 世纪末启动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数,打造全方位的“数字博物馆”,以新媒体交博物院数字化渠道上线时间表中可以看出,文到面的文化新体验,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着新道上线时间表 制表/章雨晗annels of the Palace Museum / Zhang Yuhan图 1-2 莫高窟第 220 窟全景漫游图片来源/字敦煌官方网站Figure1-2 Panoramic roaming of Cave 220 in Mogao GrottoesPhoto source / word Dunhuang official website

技术路线图,实地考察,内容分析法,文献学


1.绪论跨学科研究法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学科专业之间的严格界限陆续被打破借助文献学、文化传播学、艺术学、数字技术与媒体等多。内容分析法石像生艺术的数字化传播建设与传播是直接反映多表达的化的数字化形成是表现内容的物质状态,数字化传播渠道实地考察法达唐陵通过唐陵的实地考察,收集唐陵帝的有关资料数据性。的技术路线图(如图表 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更生;;凤阳明皇陵石像生两批次树立之谜[J];大众考古;2017年02期

2 王志敏;;观清东陵有感[J];唐山文学;2017年09期

3 王磊;;汤和墓石像生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意蕴[J];文艺争鸣;2013年03期

4 杨毅;杨隽永;范陶峰;;安徽凤阳明皇陵石像生风化状况评估及分析[J];石材;2013年07期

5 徐广源;景陵石像生是乾隆帝所补建[J];紫禁城;2000年03期

6 王雪芹;张春雪;郑垎峰;;明皇陵石像生群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年11期

7 王燕翔;;潞王陵石像生的雕刻艺术[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3期

8 张兴国;李学良;;辽上京附近的两处辽代神道石像生[J];宋史研究论丛;2010年00期

9 陈晓羽;;东瓯襄武王汤和墓石像生艺术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孟凡人;;北宋帝陵石像生研究[J];考古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兴国;李学良;;辽上京附近的两处辽代神道石像生[A];宋史研究论丛 第11辑[C];2010年

2 杨毅;;安徽凤阳明皇陵石像生风化状况评估及分析[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向阳鸣;;明代帝陵的历史、科技和文化艺术价值[A];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徐广源;;刍议清陵中的差异及其原因[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4年

5 胡汉生;;试论明代帝陵制度的传承与演进[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C];1997年

6 胡汉生;;试论明代帝陵制度的传承与演进[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C];1994年

7 徐广源;;论清代陵寝制度在乾隆朝的完备及其原因[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下)[C];2007年

8 李寅;;清代东陵中的应急工程[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六辑 上)[C];2007年

9 徐广源;;康熙帝——清朝陵寝制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辑 )[C];2010年

10 孟凡人;;明长陵陵园形制布局的主要特点和艺术特色[A];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爱德 刘呈安;“中原第一陵”[N];中国档案报;2002年

2 记者 张树春 通讯员 丁建军;清苑东安村出土石像生[N];河北日报;2003年

3 周莎 赵山鹰;中国延续最久家族墓地的石像生[N];中国文物报;2013年

4 记者 韩赤军 张亚德;清苑县御城村附近古陵期待保护[N];保定日报;2008年

5 林骏;从神秘中走来[N];中国旅游报;2002年

6 华诗;中国第一皇陵——燧皇陵[N];商丘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刘晶晶;风雨百年的明代第一陵[N];中国商报;2005年

8 记者 许健楠;未被列入文保点的疑似古墓如何保护[N];金华日报;2015年

9 本报记者 宋向华;青城美景赏不完[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10 顾玮文 柯以;“江南兵马俑”预备,各就各位[N];宁波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章雨晗;唐帝陵石像生艺术的数字化传播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2 吴安;靖江王陵遗址公园探索[D];北方工业大学;2015年

3 强胜利;写实传神:北宋七帝八陵雕像艺术特征[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52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52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7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