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平台的有声读物传播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06
【图文】:
7图 2.1 留声机在家朗读小说 《每日图画》(纽约)1878 年 4 月 2 日(图片来源:The Western Reserve Historical Society ,Cleveland ,Ohio)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英两国率先启动新一轮有声读物的创作开发,制作了可以听的“说话书”,并且以唱片形式公开出版发行。这些“说话书”并非是为普通大众生产的精神消费品,而是为盲人提供的教科书。至此,世界上第一批长篇有声小说诞生。2世纪60年代,盒式磁带问世,越来越多的纸质书籍被录成磁带,不仅使阅读障碍者获得了读书的便利,还丰富了大众阅读的形式。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体有声读物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行、销售。
图 2.2 盲人学生在纽约听说话书(图片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随着有声读物的蔚然兴起,众多有声读物民间组织也相继产生,其中最具代表性是美国有声读物协会。美国有声读物协会曾对有声读物的内涵做了界定:“其中包低于51%的文字内容,复制和包装成盒式磁带、高密度光盘或者单纯数字文件等形行销售的任何录音产品。”①这一界定已经成为有声读物的权威定义。1994年,美
有声读物入驻微信平台主要通过插入公众号来实现,由上述事例可知,天然具备功能的有声读物在微信平台的插件技术下实现了伴随性融合,适应用户碎片化的阅间,协同用户移动场景化的社交空间,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使用媒介的需求,释放随性的传播诉求,成为移动终端真正意义上的伴随性读物。.2.3用户群体重合度高,传播潜力大起初很长一个时期,有声读物主要在缺乏文本阅读能力的盲人和幼龄儿童间传播着有声读物自身内容的扩展、受众阅读需求的改变,以及网络技术的进步,有声读再限定受众群体,所有缺乏阅读时空条件的人群都可以通过收听有声读物来愉悦身缓压力、充盈时间、寻找情感共鸣,如开车族、上班族、健身族、家庭主妇、小说者等。根据两组最新数据显示,2016 年至今,我国有声读物用户规模逐年递增,且增速,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6.5%,截至目前已达到 3.83 亿人次以上,未来规模将继续扩大 2020 年有望突破 5 亿人次。另外,最近一个阶段监测显示,我国移动有声读物用涵盖各个年龄层,总体呈年轻化趋势,30 岁以下的用户占比超过半数,高达 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磊;王磊;潘莹莹;邸兰一;;“保健品”信息在老年群体中的传播研究——基于对30名山西省老年人的深度访谈[J];声屏世界;2019年10期
2 赵月枝;;乡村振兴与中国传播研究[J];现代视听;2019年10期
3 刘向群;;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研究中若干概念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21期
4 黄旦;;新媒介与中国传播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年04期
5 王丽娜;;国内环境传播研究的学术景观——基于CNKI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考察[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6期
6 吴婷;杨惠;李彩;吴爱华;;基于微信的媒体融合科技期刊传播研究[J];学报编辑论丛;2019年00期
7 杨启飞;陈虹;;中国战略传播研究框架与话语体系构建——第二届战略传播研究高峰论坛综述[J];新媒体与社会;2018年04期
8 陈世华;;大数据传播研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J];国外社会科学;2019年04期
9 张淑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仪式化传播研究》[J];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08期
10 ;《媒介与传播研究发展报告(2016-2017)》出版[J];新闻知识;201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东旭;;传播研究的起点:作为传播主体的人、人的认知与传播[A];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2 卞清;;修正“成见” 建构“象征”——文化社会学视野下危机传播研究的想象和可能性[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编委会[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4 祝建华;;传播研究国际化的国际经验:个人学术训练与机构奖惩体制的影响[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5 李蕊芹;许勇强;;近三十年“西游故事”传播研究述评[A];抚州社会科学——抚州市第四次优秀社科成果专辑[C];2011年
6 刘洋;;科技新闻的传播研究探讨[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三)[C];2016年
7 刘琳;;“美丽天津”对外传播研究[A];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4年
8 杨珍;;英国体育传播研究的时代语境、核心关键词与架构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15年
9 李艳;;北京特色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研究初探——以北京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为研究背景[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谢静;;社区传播:空间与人的网络重构(摘要)[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云上;抖音联合媒体、学院发布《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N];人民邮电;2019年
2 记者 贡晓丽;《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发布[N];中国科学报;2019年
3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单波;去蔽:比较传播研究的出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唐海江;媒介考古学与中国传播研究的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5 记者 董景娅;改革创新方法形式 繁荣法治传播研究[N];河南法制报;2017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刘楠;学者返乡催生乡村传播研究新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段丹洁;城市视角带动传播学范式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8 本报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刘涛;做科普,这所高校蛮拼的[N];科技日报;2017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董庆文 邵宝辉 美国太平洋大学传媒系主任 河北大学特聘教授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地位提升加速传播研究国际化[N];社会科学报;2016年
10 记者 刘俊锋 董景娅;河南省法学会法治传播研究会成立[N];河南法制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孝祥;1910-195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传播研究的反思性考察[D];武汉大学;2016年
2 姜伟;微博场域中的政府形象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郑萌萌;基于新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丁怡;基于网络视角下的隐性知识传播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5 张婷;科学传播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萌;美国发展传播研究的历史考察:发展传播现代化范式的生成、危机与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曹昂;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
8 丁合林;近代小说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9 余越;国际非政府组织战略传播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10 段功伟;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研究[D];延边大学;2019年
2 郭梦珂;新时期安徽黄梅戏传播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年
3 郭天琦;仪式传播视角下“抬黄杠”民俗表演传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
4 卢丛丛;我国中西部留守型村庄政策执行中村干部的说服传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5 沈雅君;竞演类真人秀《声临其境》的传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6 尹丽静;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英美两国传播研究[D];云南大学;2018年
7 贾兆亮;微信公益传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8 尹平潍;广西形象的定位与传播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9 王蓉;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的传播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10 田晓敏;基于微信平台的有声读物传播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62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6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