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一位少年扎西的媒介之旅

发布时间:2020-07-24 01:18
【摘要】:1984年12月11日,教育部、国家计委等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在内地开办西藏班。此项制度确立后,每年都有1300—1500名左右的藏族学生,在西藏完成小学学业后,经过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考核方式,踏上背井离乡的内地求学之路。如果将大学毕业,回家找份工作算作是这一求学生涯的终点的话,这段求学旅程长达11年。这种特殊的教育制度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个体的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建立内地西藏班(校)作为西藏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如今走到了第30年。作为内地西藏班中的一员,我在内地的4座城市先后完成了我的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学业,这一趟求学之路,我走了14年。本文试图通过人类学讲故事的研究方法还原个体特定的生活经历,分析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层传播环境中,个体实现成长与蜕变的过程,以及产生这些蜕变的因素和产生蜕变后带来的影响。传播环境对个体的变化最终落脚点在于“民族认同”、“文化适应”、“现代性”几个方面,故事的期待丰富饱满地呈现个体变化之下隐含的社会变迁。本文聚焦微观个体,以我在内地的求学生活为语境,以小说体回忆录的方式回顾过去的成长生活。故事以个体成长的时间线横向展开,叙述不同时间段中遇到的人、课堂、学校和媒体,反思一个个体的现代性和民族认同如何在媒介、教育、迁移的传播环境中被不断解构,不断建构。在内地14年的求学过程,正是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作用,不断实现着个人的现代化过程。跨文化环境中与内地人的沟通交流程度影响了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在人际传播经历多元、成熟的过程中,个人将外界信息内化成自身的理解,结合着自身的阅历,不断刺激自己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塑造了个体的独立人格,更促成了个体对民族、地区、国家概念的理解。在学校与课堂中,现代化教育与潜在课程培养了内地西藏班学生的价值观,积极塑造着一种更广阔的国家认同,处于边缘的传统民族教育弱化了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原始的民族认同,却从侧面建构了另一种形式的民族认同。传统媒体为主的大众媒介在内地求学初期,在封闭式管理的校园环境中不断涵化着内地西藏班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发对娱乐、消费主义的强烈关注,在后期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介激发了成长中的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民族意识,为他们文化自觉的实践搭建了平台,实现了以电视娱乐进行的文化适应和网络社交为载体的文化修补。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微博承载了多元的主体和丰富的文化,促成了五大藏区中的藏族借助微博的平台广泛传播藏文化,跨越地域的现实阻隔,文化语言的隔阂,转变原本分化的藏族认同,整合实现一种全新的藏民族认同;同时微信的发展又带了一种全新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个体的有效实践带动了年轻群体的积极思考与新的文化自觉行动。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被不断解构的民族认同,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实现了一种重新的建构与回归。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06


本文编号:2768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68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6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