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网络热点事件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0 06:19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低门槛和包容性使群体极化现象从现实社会延伸到网络平台,互联网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使得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极易通过网络平台引发群体极化。网络群体极化产生的舆论压力可以使一些事情迅速得到有关部门的注意,促进事情的圆满解决。它的舆论压力也可能造成网络暴力、谣言、道德绑架、人肉搜索等危害,给人们的生活和交往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冲击社会安定的危险因子。对于群体极化的积极作用,应当最大化的发挥它的优势;对于它的负面表现,要防患于未然。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网络热点事件中群体极化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方法对策,减少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的建设。全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群体极化的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群体极化的必要性。第二章着重于群体极化的概念以及带来的危害。分析互联网技术对群体极化产生的作用以及群体极化带来的众多消极表现,从而分析群体极化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危害。第三章分析网络热点事件中群体极化的形成机制。本章选取了2018年发生的12个舆论传播范围广、用户参与性强、社会影响力大,带有群体极化现象的网络热点事件。通过找寻这12个事件中存在的共性规律,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群体极化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经过归纳整理,从社会、媒体、公众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阐述。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政府、网络媒体、公众三个方向,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群体极化的对策。网络环境的建设需要三个方面一起努力,才能实现法律强制力、媒体监督力和道德约束力的三重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06
【图文】:

关键节点,事件


关于王凤雅事件的历史关键节点回顾图

走势图,事件,信息,公众


图 2.2 “王凤雅事件”的信息走势图②从图 2.1 和图 2.2 可以看出王凤雅事件最初是由公众号“小希望公益联盟”发布的寻人启事,引发第一次的热点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是微信。作家陈岚作为意见领袖,她的“实名报警”将王凤雅事件引发到微博平台,构成第二次热点传播。“有①数据来源:“微热点服务号”公众号平台②数据来源:“微热点服务号”公众号平台

网络群体,事件,媒体,事实


图 2.3 网络群体对“王风雅事件”反转前后的评价观点所占比例图①如图 2.3 所示,网络群体对于事件的认识是基于媒体的报道,媒体缺乏对全面了解,碎片化的信息拼接后的事实并不是真实的事实。不完整的事,缺乏事件产生的真正缘由,网友的评论就会片面化,但一旦了解了事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万;孙静茹;;推荐算法驱动下“被动”群体极化现象及消解[J];青年记者;2019年31期

2 王海稳;马健业;;网络群体极化引发的道德风险及对策分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

3 殷欣;;互联网时代的群体极化问题——基于《网络共和国》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24期

4 蒋忠波;;“群体极化”之考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03期

5 牛月;龚小润;;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J];声屏世界;2019年03期

6 牛月;龚小润;;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J];新闻论坛;2019年03期

7 牛月;龚小润;;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J];视听界;2019年03期

8 钭娅;金一波;史美林;薛鹏达;聂健;;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分析与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01期

9 鲍蔚萌;;从私人道德到普遍权利:“吴亦凡事件”中的群体极化与舆论转换[J];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23期

10 蒋正和;;桑斯坦的群体极化观研究[J];青年记者;201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谢龙飞;;从《网络共和国》看新闻信息传播的发展[A];荆楚学术2017年第7期(总第十五期)[C];2017年

2 谢龙飞;;从《网络共和国》看新闻信息传播的发展[A];荆楚学术2017年第8-9期[C];2017年

3 殷琦;;数字时代的社会分裂风险与报纸功能重塑[A];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C];2010年

4 陈朋伟;王虹;;在网络公共领域发展协商民主的机遇与挑战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6卷第2辑[C];2016年

5 郭光华;;网络暴力中“群体极化”倾向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6 孙健;;乡村传播中的群体极化及其转向[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红霞;唐辉一;汪祚军;;群体情境中的情绪放大效应及机制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赵茜茜;马皑;;中国背景下媒体审判影响司法公正的途径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9 汤建影;黄瑞华;;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群体决策过程仿真[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映红;为何有人动不动就“果取关”[N];嘉兴日报;2017年

2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蒋硕;为什么我们不允许他人愚蠢[N];科技日报;2017年

3 唐远清 程子豪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网络群体极化的社会心理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4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盛晓白;网上群体极化倾向应及时疏导[N];光明日报;2010年

5 ;“老人污名”是“坏舆论”造成的吗?[N];大连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刘芬;谁在动摇我的意志[N];北京科技报;2004年

7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蔡斐;算法推荐技术或许埋下了隐患[N];深圳特区报;2018年

8 驻马店电视台 贾箴箴;试论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N];驻马店日报;2012年

9 王君超;广场舞需要“文化自觉”[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刘阳 赵婀娜;“微时代”的偏激与极化[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序明;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曹建萍;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3 赵冰;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与国家安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健业;网络群体极化引发的道德风险与防控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王琛琳;网络热点事件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3 张进;互动仪式链视阈下新媒体事件群体极化现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4 唐笑;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扩散及规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5 宋微;网络抵制现象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6 郑阳阳;社会网络中基于代理的群体极化模型研究与实验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7 杜梅;论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与理性应对[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张明明;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因素和应对策略初探[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2年

9 鲁松;网络群体极化的负效应[D];山东大学;2013年

10 覃超;社会认同,匿名性和责任分散对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75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75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0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