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研究
本文关键词:框架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气污染是当今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十八大以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雾霾问题才逐渐浮出水面,被公众知悉。本文以《中国日报》的雾霾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在框架理论的视野下,对其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历时两年的相关报道进行梳理和分析,挖掘框架特点。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和观点如下:通过手动查阅和关键词搜索,本论文选取的文本总量为279篇,其主题全部与《中国日报》的雾霾报道相关。在分析新闻文本时,主要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报道版面、议题、消息来源、体裁和图片等方面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深层次挖掘《中国日报》在报道雾霾时的主题信息建构特点、框架元素选择特点以及多维度框架特点。探究其作为一份外宣性质的报纸,在报道时突出及遮蔽了哪些内容,在引导受众解读政府政策的同时怀抱对治霾的希望。并结合具体的新闻文本,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新闻文本进行框架把握。本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为介绍选题和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文献综述部分对框架理论相关研究和雾霾报道、环境新闻进行了回顾总结。在个案研究部分,本文选取了4篇较有代表性的报道,运用台湾学者臧国仁的框架分析方法,近距离考察《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新闻文本,通过寻找微观层面的框架,笔者发现《中国日报》在对雾霾的报道上以平铺直叙为主,偶尔追求一些趣味性,关注也照顾不同国家、地区间普通民众的情感。同时,由于出版地区和受众的差别,《中国日报》中国版和美国版在风格上也有明显不同。但总体来说,该报语言风格较为平实,行文风格偏向保守。最后一章为总结《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问题与策略,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对风险信息缺乏理性分析、深度报道数量缺乏、以及记者的叙事技巧有待加强等。结尾部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中国日报》 雾霾报道 框架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20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9-11
- 一、研究背景9
- 二、研究意义9-11
-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11-12
- 一、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11-12
- 二、个案研究12
- 第三节 理论渊源和文献综述12-18
- 一、框架理论12-16
- 二、雾霾报道及环境新闻研究16-18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18-20
-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8
-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8-20
- 第一章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内容分析20-50
- 第一节 雾霾报道的形式21-29
- 一、报道版面安排丰富21-23
- 二、报道的数量趋势与雾霾爆发特点呈正相关23-25
- 三、图片的大量采用迎合读者兴趣25-29
- 第二节 雾霾报道的文本特点29-39
- 一、新闻导语分析29-31
- 二、转述语言分析31-37
- 三、新闻体裁以消息为主、通讯为辅37-39
- 第三节 雾霾报道的主题39-47
- 一、雾霾的基本情况40-41
- 二、政府行动41-43
- 三、民生类议题43-45
- 四、其他议题下的报道45-47
- 第四节 雾霾报道的倾向47-50
- 一、追求客观的中性报道48
- 二、负面报道较多于正面报道48-50
- 第二章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框架特点50-57
- 第一节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主题信息建构特点50-52
- 一、通过关键天气信息的选择营造“希望”前景50
- 二、密切关注民间活动和社会热点议题,比较“接地气”50-51
- 三、配合当下政府政策,发挥报纸对外传播作用51
- 四、推动雾霾治理的共识框架51-52
- 第二节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框架元素选择特点52-54
- 一、概括性导语用词精准,为报道提供冷静视角52-53
- 二、信源选择和报道对象兼顾中外53
- 三、政治性报道的引语凸显“情境”话语运用53-54
- 第三节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多维度框架特点54-57
- 一、功能框架:片段式框架多于主题式框架55
- 二、风格框架:人情味框架比重大55-56
- 三、态度框架:新闻图片体现主观积极态度56-57
- 第三章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文本分析57-66
- 第一节 文本选择与分析方法57-58
- 一、文本选择57
- 二、个案分析的方法57-58
- 第二节 个案报道的框架分析58-66
- 一、雾霾下百姓生活常态的两组报道对比58-61
- 二、有关雾霾的黑色幽默报道对比61-65
- 三、个案分析的总结65-66
- 第四章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66-74
- 第一节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问题分析66-70
- 一、环境风险报道产生“知识依赖”66-67
- 二、对风险信息缺乏理性评估67-68
- 三、风险批评报道浅尝辄止68-69
- 四、数据处理过于直接69
- 五、中式化英语随处可见69-70
- 第二节 完善《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策略70-74
- 一、加强风险信息报道的理性程度70-71
- 二、增加深度报道,传递准确丰富信息71-72
- 三、提升记者的叙事技巧和表达能力72-74
- 参考文献74-78
- 一、专著74-75
- 二、论文75-76
- 三、硕博士论文76-77
- 四、网络资料77-78
- 后记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日报》漫画选辑[J];新闻战线;2004年05期
2 韦金艳;;陈少白与《中国日报》[J];青年记者;2010年09期
3 刘江波;赵欣莹;;《中国日报》2010年3月改版后头版变化的分析[J];东南传播;2010年08期
4 张焕萍;刘笑盈;;《中国日报》:中国人的“英文名片”[J];对外传播;2010年12期
5 于文涛;;应运而生 与时俱进——回顾《中国日报》的创刊前后[J];对外传播;2011年06期
6 ;《中国日报》与搜狐结成奥运战略合作伙伴[J];新闻实践;2008年05期
7 付敬;;占领国际环境和气候变化舆论高地——《中国日报》“节能减排中国行动”栏目简介[J];对外传播;2009年08期
8 ;《中国日报》新版面世[J];新闻实践;2010年04期
9 ;要闻月报[J];对外传播;2011年07期
10 阮超;;《中国日报》传播内容及传播手段浅析[J];新闻世界;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巫加都;;谈《中国日报》照片运用的几点突破[A];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3年
2 王文澜;;我怎样在《中国日报》搞新闻摄影[A];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3年
3 吴秀英;;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5.12四川地震后灾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报道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茂清;“革命党机关报之元祖”《中国日报》[N];中国档案报;2004年
2 ;英文《中国日报》明年将大幅扩版[N];人民日报;2006年
3 ;《奥运日报》将在2008奥运会期间亮相[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本报见习记者 王玉娟;中国日报奥运新闻中心 罗格:应给《中国日报》颁发一块“金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别坤 周群;《中国日报》的信息化探索[N];计算机世界;2012年
6 本报记者 李淼 通讯员 殷鹏;《中国日报》欧洲版: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7 子芊;《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挂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8 白伟;《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在并成立[N];太原日报;2010年
9 伏怡邋记者 王迪;《中国日报》和香港《南华早报》联合来鞍采访[N];鞍山日报 ;2008年
10 本期点评人 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助理、海外版编辑中心主任 纪涛;《中国日报》欧洲版:让中欧元素更好结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衍;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比较《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中国雾霾的新闻报道[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2 尹珊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报道中美报纸比较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5年
3 李盈盈;《中国日报》和《卫报》中涉疆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4 焦冉冉;涉疆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言语对比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5 何嘉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涉疆新闻报道多维体裁对比分析[D];新疆大学;2016年
6 李青禾;框架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7 苏予燕;《中国日报》构建我国国家形象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王燕;《中国日报》对外成就报道的发展流变[D];内蒙古大学;2012年
9 朱凡星;《中国日报》镜像下中国形象的塑造[D];广西大学;2013年
10 姚倩;从“十八大”报道看《中国日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D];广西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框架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8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