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9 15:40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战略性重大构想,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和推动沿线各国走向共同繁荣的重要历史使命。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实施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文化价值认同的必由之路。以“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为出发点探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问题,须将“一带一路”倡议变为全世界都能聆听到的“声音”。而且,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对外传播主体日益多样化,中国网民和海外“他者”正在成为对外传播的新生力量,传播理念也在日益更新。因此,更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在传播过程中应着重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提高传播水平,这些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输出、传递与效果生成的重点要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诸多主流媒体紧扣“一带一路”时事热点推出跟踪报道,积极动员海外主流精英和青年群体的传播力量,在新的语境下加深了文化的通融和理解;中国影视剧在海外的译制传播和电视专题节目综艺节目与海外的连接沟通,对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与外国文化语境进行良好衔接,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神韵和新时代多元的文化成就,成为了连接了世界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和友谊之桥。从“语言相通”到“民心相通”的转变,谱写了一曲打破国界、各个民族和谐共生的赞歌。同时,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进程道阻且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差异性大、语言交流困难,涉及60多个国家以及50多种官方语言,我国对外传播的人才储备不足、传播的针对性和创新性弱,分国别史的精细研究以及对小众国家情况研究不足,文化价值冲突和话语传递障碍也经常存在,这些困境都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了严峻挑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官方的力量,必须调动起民间力量的积极性,大力发挥传播人才和专业传播机构的力量,同时将议程设置同中国故事的叙事技巧有机结合,注重因地制宜,将外国受众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层面相融合,增进沿线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可度。只有在壮大传播者力量、革新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手段、准确定位受众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才能重塑丝路精神,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促进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传播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125;G206
【图文】:

网民,普及率,互联网,对外传播


国网民的数量飞速发展,同时也成为了对外传播主体的有生力量,互联网搭载下的新媒体基于其便捷性与可触性都使得中国网民都能参与到对外传播的“竞技场”中。截至到 2018 年 12 月,全年新增网民 5653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9.6%。“万物联通”的景象正在逐渐变成事实。

华人,栏目,故事,中国文化


图 1-3:《华人故事》栏目截图作为一档纪实类的新闻资讯节目,《华人世界》的报道既具有故事性又富有人文关怀,展示海外同胞在异国他乡为生活打拼不易的同时,又能反映出华人文化与当地文化既碰撞又交融的现实,感受到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过程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不仅有利于增强同胞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助推中国文化在当地的传播,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各民族文化的碰撞和水乳交融的现实情景。1.2 “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理念多样化“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必然与其相关的商品化、商业化的过程是一致的。它的传播路径的选择也需要与“一带一路”的经贸体系联系起来。1.2.1 从“对外宣传”到“对外传播”

丝路,纪录片,孔子,学院


倡议下孔子学院的设立就是对外文化传播在教育领域的突出表现。从 2004 年到2017 年 12 月,在海外建设的孔子学校已达到 1500 所,涵盖 150 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各地还利用互联网平台建起了网络孔子学院、网络孔子学院数字图书馆等,并且还建立起了专门的孔子学院大会等经验交流制度。可以看到通过多年的发展,孔子学院已经形成颇具规模效应、市场接受度、国民认可度的中国文化域外基地的品牌价值。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第六集《筑梦丝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位于匈牙利工业重镇的米什科尔茨大学,已有 270 多年的创办历史,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在 2013 年 8 月,其和北京化工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成为匈牙利第三所孔子学院。而在米什科尔茨大学孔子学院有一批特殊的学生,那就是万华集团宝思德公司的匈方员工及高管,该孔子学院为他们特别开设了适合他们的汉语课程,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文化整合”,即中匈双方都认可的企业文化,通过各种精心安排的培训,匈方员工和高管对中国文化有了高度的认可和吸纳。在这里,孔子学院不仅仅是进行中国文化和汉语教学的平台,更是推动中匈双方文化对话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寅;;从四六级翻译题看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04期

2 傅才武;;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市场的独特价值[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9年05期

3 祝英公;;祝英公作品[J];协商论坛;2018年05期

4 ;购买在线知识了吗?[J];中国科技信息;2018年13期

5 李怀亮;;浅析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J];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07期

6 牛霄;;关于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32期

7 余闯;;北工大学生为外教讲中国文化[J];中小学电教;2017年06期

8 胡征和;;林语堂“绝境重生”[J];小学教学研究;2017年21期

9 广东考生;;外修文化之“城”,内养精神之“剧”[J];语文月刊;2017年08期

10 刘宇笑;;从《红楼梦》中俗语的翻译看中国文化要素的翻译策略[J];文教资料;2017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栋;;来鲁外国文教专家中国文化全方位导入及调适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2 张敏;;关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A];“决策论坛——管理决策模式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年

3 涂可国;;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4 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5 陈炎;;探索中国文化的“富矿”——《中国审美文化史》(光盘版)前言[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6 刘述先;;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7 黎桂华;;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品牌的理论解读[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15年

8 曾s

本文编号:2787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87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4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