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微博知识交流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08:48
【摘要】:继上世纪70年代,学习型社会这一发展蓝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后,许多国家遵照这一口号,纷纷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活动。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我国也开展了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活动,提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口号。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及时快速准确的获取知识,适时地进行知识的交流,这已成为人们在社会竞争中获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渐渐的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在网络上与朋友或陌生人进行各种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各种网络知识交流平台兴起迅速,这其中最重要的知识交流工具就是微博,微博凭借着它的方便快捷、简单易用、注重实效等特点成为网络时代非常重要的知识交流工具,微博交流信息不仅有新闻信息、娱乐信息和生活常识,还有各种领域的最前沿的信息和知识,及各行各业各级别的人士对生活、热门事件和自身研究专业的灵感和感悟。但是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现阶段对于网络知识交流特别是微博知识交流的利用以及效果不容乐观,如何高效的获取、分享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综合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总结以往研究缺陷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思考,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以情报学、传播学、行为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结合微博和知识交流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现有知识交流模式的探讨,较深入的剖析了微博知识交流的内在机理、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及结构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微博知识交流管理策略,希望可以达到提高微博知识交流的效果,实现微博合理利用的目的。 本文共有八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整理研究现状综述、明确论文思路与方法,给出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理论基础。整理相关文献,对微博、知识交流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回顾其发展历程。 第三章网络知识交流模式及特点研究。归纳了传统知识交流模式和现代网络知识交流模式,在此基础上从整体和局部的视角对微博知识交流网络进行分析,描绘了一个整体的信息交流网络,以及网络信息交流的信息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后再从这个节点获得反馈的过程,当然信息在到达一个节点的时候不止会产生反馈,还会发散传递到其他节点,从而形成一个循环流通的信息交流网络;最后得到了网络知识交流的几点特征,通过对微博知识交流特征的分析,为后面的机理分析打下基础。 第四章微博知识交流内在机理研究。对参与微博知识交流的主体、内容、渠道及效果这四要素进行了讨论,然后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内在机理的研究,我们得到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交流系统,系统中的诸要素相互作用,保障系统的运行。在此过程中,知识交流的双方交替扮演了知识发送者和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因此该过程包含了不止一次的知识转移过程。知识交流的这种传受合一使知识交流的主体和对象走向融合统一,从而在微博知识交流网络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不仅有效地促进了知识交流主体间的交流,而且提高了知识转移的效率。 第五章微博知识交流作用机理研究。在这一章我们分析了微博知识交流的动因、障碍、功能和目的。从核心基本功能和延伸重要功能发出,总结了微博知识交流能够实现的四个功能:微博知识交流的基本功能——信息交流,即从情报学的角度探讨微博的意义;微博知识交流的社会功能——构建和维系了广大博友的人际交流网络;微博知识交流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实现一定的经济价值;文化功能——为公众知识交流营造出一个虚拟但不失真实的文化环境。 第六章微博知识交流结构机理研究及实证。应用社会网络理论对微博知识交流网络中各节点以及节点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社会网络分为整体网络和自我中心网络,对应了微博知识交流网络中节点的位置与角色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我们可以得知处于微博知识交流网络中不同位置的节点对网络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关系紧密的节点构成了一个个的凝聚子集,而具有“桥”角色的节点在沟通不同的子集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网络位置与角色又不是彼此分离的,它们具有相互依赖性,是彼此关联的。我们认为微博知识交流结构机理研究极为重要,既对单个节点,又对整个行动者群体的行为、感情和态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七章微博知识交流影响模型实证分析。从嵌入视角与个人行为动因研究了微博知识交流的影响因素,借鉴已有的社会资本嵌入理论与个人行为激励理论,总结出来对微博知识交流的七个影响因素:网络中心性、网络联结强度、信任、个人专业领域、成就需求、权利需求和亲和需求,根据影响因素与微博知识交流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微博交流影响模型并作出了相应的假设。为了印证假设是否成立,对微博知识交流影响假设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在微博知识交流的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个人对知识交流有积极作用;在微博知识交流的过程中,联结强度对博主间知识交流具有积极作用;在微博知识交流的过程中,个体间的信任关系对知识交流具有积极作用;在微博知识交流的过程中,个人的专业知识对知识交流具有积极作用;个人成就需求越高,在微博社区中的知识交流程度就越高;个人权力需求越高,在微博社区中的知识交流程度就越高;个人亲和需求越高,在微博社区中的知识交流程度就越高。 第八章微博知识交流管理策略。从大的网络环境、诚信体系建设、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根据对微博知识交流机理的分析研究,为微博知识交流提出了相应管理策略。 第九章总结与展望。对本文归纳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霞;官建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区域知识交流模式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年05期

2 杨瑞仙;;Web2.0环境下知识交流模式的特征及面临挑战[J];情报探索;2013年11期

3 郑璐;;论坛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交流模式——以“小木虫论坛”为例[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4年01期

4 郑璐;;论坛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交流模式——以“小木虫论坛”为例[J];重庆图情研究;2014年03期

5 丁敬达;杨思洛;邱均平;;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模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年01期

6 高晨翔;黄新荣;;比较视域下我国档案学学术交流模式探析——基于两种学术交流模式的对比[J];档案学通讯;2018年01期

7 李志云;;高中数学互动交流模式的构建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31期

8 金贵花;;关于检测朝鲜族交流模式的探索性研究[J];东疆学刊;2017年01期

9 宋金花;徐玉红;;基于微信的高校英语教师互动交流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11期

10 姚艳鹏;薛菲菲;;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研究[J];人生十六七;2017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忠勇;章菊广;焦斌;;基于学术实体的在线学术交流模式研究[A];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瑶;江涛;刘儒德;;交流模式与任务类型对小组成员学习卷入行为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杜金梅;王婷;林栋;;浅议学术交流模式——开放存取[A];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云南;;关于省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对外交流模式探讨[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 总第2辑)[C];2015年

5 何仕明;;提高学术交流活动水平和质量之浅见[A];提升学会能力 服务社会发展——中西南学会学研究第30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谢坤;陈申鹏;;从“深圳天气”微博和微信维护谈新媒体气象服务[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 气象传媒业务技术交流会[C];2015年

7 李岩;;浅析如何从微博“大数据”探索气象服务规律[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0 气象信息化——业务实践与技术应用[C];2016年

8 曲红梅;;微博在辅助商务礼仪教学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9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交流材料[A];2011年网络学术交流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10 沈洁;;微博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探究[A];计算机与教育:新技术、新媒体的教育应用与实践创新——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刘正军;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程佳;“文化+旅游”创新中泰交流模式[N];中国文化报;2015年

3 马艳红;创新交流模式 共同深化认识[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见习记者 孙金诚;两岸交流模式,从单一向多元迈进[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值得复制的边境交流模式[N];中国文化报;2015年

6 文竹;网络技术改变音乐交流模式[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肖庆;重构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模式[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蓝飞;APP改变医学传统交流模式[N];医药经济报;2014年

9 陈蔚;IP 语音改变人的交流模式[N];网络世界;2004年

10 王丹;互联网交流模式进入“绘声绘色”时代[N];中国质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杜晓曦;微博知识交流机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熊小兵;微博网络传播行为中的关键问题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楠;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模式及效果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张菁;信息—知识时代背景下的信息交流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杨伟娜;系统开发人员信息偶遇与制度化的信息交流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4 王甲旬;小城市移民社区的文化交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5 王蒙蒙;中美知识交流模式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余海燕;信息时代纳税服务交流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岳佳欣;师范生顶岗实习交流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思敏;叙事交流嬗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沈思阳;微博与传统大众传播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10 袁韬;微博舆论的娱乐化现象及成因探析[D];云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903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903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b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