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大众传媒构建的“拟态”体育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23:15
【摘要】: “拟态环境”一词自1922年由美国的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舆论学》一书中提出后,逐渐成为了传播学的重要术语。现代体育与发达的大众传媒携手,形成了丰富的信息空间,但体育活动本身的存在形态已被大众传媒改变。媒介体育以图像、音响、文字、色彩等系统符号作为形式构建出了一个基于现实体育基础上的“拟态环境”,本论文将之称为“拟态”体育环境。根据“拟态环境”理论,媒体展示给我们的体育“现实”只是相对真实。人们关于体育的观点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媒介体育中描绘的形象和信息塑造的。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大众传媒构建“拟态”体育环境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把关”的过程,“把关”行为受到几个层面价值观的制约:其一,政治层面上意识形态的制约;其二,经济层面上“受众市场观念”的制约;其三,传者层面上新闻价值观念的制约。 2、大众传媒为我们构建的“拟态”体育环境具有符号性、超真实性、跨文化性、符号意义的特点。 3、体育传媒娱乐化的倾向与当今消费主义的社会大背景紧密相连。大众传媒与市场的结合,必然地形成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被动的文化行为。论文认为,消费主义搭上全球化的列车登陆中国,中国的体育传媒出现消费主义倾向,这是目前“拟态”体育环境最显著的表现。体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娱乐体验,它被大众传媒盛大地包装、推广、展现,在文化工业流水线上成为一种商业产品、流行文化。 4、大众传媒在构建“拟态”体育环境的时候,主要存在着六种问题:信息倾斜、女性歧视、信息污染、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倾向、娱乐化商业化倾向导致了“拟态”体育环境与现实体育环境的疏远与背离;全球信息传播系统带来的全球化趋势对“拟态”体育环境构建也有深刻影响。 5、大众传媒延展了人们对外部体育信息的获取速度和范围,但是“拟态”体育环境的存在对于受众对信息的把握也具有负面效应,体现为两点,一是对体育精神的偏离,体育的“原生态”和传统功能价值定位发生了嬗变;二是构筑了体育文化直接交流的屏障。我们自认为同现实环境保持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同虚拟的符号——媒介环境打交道。 6、关于如何提高“拟态”体育环境的现实真度性,就受众来说,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获得更多的解读控制权;就传播者而言,应促进“拟态”体育环境的整体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206.3;G80-05
【图文】:

体育明星,网页,第一


沪扩扩扩扩护图2与第一提及率排名前10位的体育明星相关的网页数量朋根据表2与图2,我们不难看出,体育明星在媒体上的曝光度越高,观众对其提及就越高。美国的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经研究过传媒的所谓的“身份授予”功能。即一个人如果被传媒所关注,他就肯定是重要的。社会身份的高低部分取决于传媒给与此人的关注程度。图2中显示了2007年12月22日上午10:30在百度上搜索出的与体育明星相关的网页数量。其中,与姚明相关的网页数量超过80万页,名列第一;刘翔、乔丹和贝克汉姆相关的网页数量在30万页以上,处于第二梯队;与罗纳尔多、郭晶晶和田亮相关的网页数量超过15万,处于第三梯队,而与马拉多纳、贝利和邓亚萍相关的网页则低于10万条。尽管网页数量与媒体曝光度并非同一概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婕;足球女记者成为另类风景——论女性传播者在十强赛报道中的角色错位现象[J];当代传播;2002年01期

2 黄厚珍;;解读体育文化传播的大众狂欢景象[J];当代传播;2007年03期

3 黄顺铭;作为解释框架的新闻传播四维结构[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王莉华,郭敏;从媒介的后现代嬗变中看体育报道的策略变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郭讲用;我国体育大众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及其异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年01期

7 林林,张玉川;女性报道者的角色嬗变——从凤凰卫视伊拉克战争报道谈起[J];现代传播;2003年03期

8 郭晴;郝勤;;媒介体育:现代社会体育的拟态图景[J];体育科学;2006年05期

9 于德山;;媒介奇观与商业神话:当代体育文化传播的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2007年03期

10 冉强辉;祖丽;;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负面效果的成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健康;媒介生态的失衡与调适[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倪沫;体育新闻江湖故事化现象分析[D];苏州大学;2004年

2 李亚琴;消费文化批判视野下的媒介体育[D];兰州大学;2007年

3 张杰;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曾欢欢;电视广告符号与消费主义神话[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国庆;体育媒介市场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91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91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b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