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事件中微博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8 07:09
【摘要】:公共危机事件中,微博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微博上危机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评估媒介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的微博信息可信度,对其媒介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非常的重要。近年来随着微博迅速的发展,微博信息可信度问题也逐渐浮现。本研究将微博受众视为调查对象,整合运用传播学、理性行为学的理论知识,采用个案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SPSS和AMOS软件统计分析所收集到的数据,调查受众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微博参与情况及对微博公共危机信息可信度的评估情况,并深层次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信任微博公共危机信息。研究发现,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努力期望、社群影响、信源特征、信息内容表达、个人信任五个直接变量,绩效期望、感知风险、网络辨别能力三个中间变量。在对影响变量分析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提高公共危机事件微博信息可信度的建议与策略。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如下:(1)受众普遍拥有浏览微博公共危机信息的经历,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无论是主动获取还是被动接受,微博是人们取得相关信息一个较为重要的渠道;虽然有相当高比例的人群关注过微博中的危机信息,但是这些关注没有连续性,受众花费在公共危机信息上面的时间并不长;另外相当大一部分受众比较少地会去转发、评论微博中的危机信息,受众参与微博的互动率偏低。(2)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微博危机信息的可信度状况并不理想,处于及格分略高一点的中等水平,距离“比较可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微博信息相对可信度处于第四位,在与广播、电视、网络网站四种媒介进行比较后,仅仅略高于网络网站媒介。可见当前传统媒体在受众心目中仍然有一定的分量。(3)在UTAUT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研究的新模型,研究发现,努力期望正向影响着绩效期望,绩效期望正向影响微博信息可信度评估,受众的社群影响一方面正向影响微博可信度评估,一方面负向影响着受众对微博风险的感知,受众对微博风险的感知又会负向影响着受众对微博信息可信度的评估,此外,受众的个人信任、网络辨别能力正向影响微博信息可信度评估,信息内容的表达、信源特征也正向影响微博信息可信度。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06
【图文】:
同时绩效期望、努力期望和社群影响又再次作用于最终的使用行为。其模型图如1-1所示:图1-1 整合性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绩效期望 ”指某个系统为个体实现工作绩效所带来多大帮助的程度。“努力期望”是个体在使用某个系统需要时可能需要付出努力的程度。“社群影响”是指个体所觉得重要的人或群体对自己做出决定所产生影响的程度。“便利条件” 是指基础设施为个体使用某个系统提供的支持与方便。目前,许多传播学者已经开始使用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来探讨媒介用户对媒介的态度及使用。学者汤志伟对网络公共危机新闻可信度进行了探索,在他与其他学者建构可信度影响因素模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技术接受模型。他认为,信息技术的诸多特性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系统的态度,影响人们对该信息系统的可信度评估[]。他们验证出网民的网络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会正向影响网络新闻可信度。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中的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便是从知觉有用和知觉易用两个变量发展而来。孙曙迎认为,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同样影响人们对系统的态度,他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网络知觉有用性和网络知觉易用性均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信息可信度[]。从传播学视野来看,可信度作为传播效果的一种,多涵盖于传播效果研究的大范畴中
被别人关注,也可主动地去关注其他人。微博中的用户之间通过 follow 这一功能建立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亲密度。图2-3 微博用户关系 follow 化图解3、传播速度与效果呈裂变立体化这里的核变可以理解为一种连锁反应,即当发生一个物种发生反应,会带动其他更多地物种发生反应,同时在极短地时间内这种裂变能放出巨大能量。微博的传播便具有裂变的特点,微博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以不可估量地速度多方位地传播出去,信息扩散呈现核裂变式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许多特定信息传达可能会引起网络或者显示中的巨大的社会效应,产生影响力极大的微博舆论等。
微博裂变传播图
本文编号:2795911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06
【图文】:
同时绩效期望、努力期望和社群影响又再次作用于最终的使用行为。其模型图如1-1所示:图1-1 整合性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绩效期望 ”指某个系统为个体实现工作绩效所带来多大帮助的程度。“努力期望”是个体在使用某个系统需要时可能需要付出努力的程度。“社群影响”是指个体所觉得重要的人或群体对自己做出决定所产生影响的程度。“便利条件” 是指基础设施为个体使用某个系统提供的支持与方便。目前,许多传播学者已经开始使用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来探讨媒介用户对媒介的态度及使用。学者汤志伟对网络公共危机新闻可信度进行了探索,在他与其他学者建构可信度影响因素模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技术接受模型。他认为,信息技术的诸多特性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系统的态度,影响人们对该信息系统的可信度评估[]。他们验证出网民的网络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会正向影响网络新闻可信度。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中的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便是从知觉有用和知觉易用两个变量发展而来。孙曙迎认为,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同样影响人们对系统的态度,他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网络知觉有用性和网络知觉易用性均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信息可信度[]。从传播学视野来看,可信度作为传播效果的一种,多涵盖于传播效果研究的大范畴中
被别人关注,也可主动地去关注其他人。微博中的用户之间通过 follow 这一功能建立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亲密度。图2-3 微博用户关系 follow 化图解3、传播速度与效果呈裂变立体化这里的核变可以理解为一种连锁反应,即当发生一个物种发生反应,会带动其他更多地物种发生反应,同时在极短地时间内这种裂变能放出巨大能量。微博的传播便具有裂变的特点,微博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以不可估量地速度多方位地传播出去,信息扩散呈现核裂变式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许多特定信息传达可能会引起网络或者显示中的巨大的社会效应,产生影响力极大的微博舆论等。
微博裂变传播图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清;不同消息源在社交媒体中的风险传播策略及其可信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95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9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