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基于社交网络的“丧文化”图文符号的意义生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19 10:23
【摘要】: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加速,社交网络的连接性加强,青年亚文化生长的土壤日渐肥沃,在诸多条件作用下,青年群体通过对常规话语的重新解读和对现实的反抗共同生成了青年丧文化,它作为青年丧群体表达情绪的一种独特方式而存在。本文旨在探讨丧文化的生成路径,包括丧文化的发展渊源、青年丧文化群体、媒介和资本对丧文化进行的改编、再造和利用,以及丧文化的风格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丧文化的兴起过程,第一步本文勾勒出丧文化目前的图景,包括丧文化的类型、文化特征和使用人群特征,丧文化属于解困型青年亚文化,它的存在是为了解决目前青年面临的心理、社会困境;丧文化具有个人主义、短暂性、群体不明确性和拟构性等特征;与此同时,本文利用大鱼数读舆情发布的丧文化大数据报告描绘了丧文化的群体画像;第二步,本文将丧文化的发展渊源进行了一个梳理,发现丧文化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结果,英、美、日等国的丧文化流入对中国本土的丧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本文对丧文化的意义生产流程进行了分析,本文把丧文化的意义生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青年群体对丧文化的意义生产,以佩佩蛙表情包为例,笔者把丧文化改编模式分为初级改编类、反向改编类、流行符号拼贴类、政治拼贴类;另一部分则是媒体对丧文化的意义生产,本文收集了目前媒体关于丧文化的报道,并将其报道的评论模式分为三类进行分析,分别是协商式评论、霸权式评论和中立式评论,通过分析不同的评论模式进一步探寻丧文化风格形成的路径。其三,本文分析了青年丧文化风格的意义,对丧文化群体本身而言,增强自身愉悦感觉,争夺文化资本、暂时性地解决目前面临的集体困境问题,寻找同类是更为急迫的需求;对社会而言,社会文化的变动会起到预防针的效果,丧文化同商业结合,以及丧文化的被收编也是丧文化风格意义的重要一步。最后,通过此前对丧文化的各项陈述、罗列、分析,本文分析了丧文化产生的深度社会原因,让文章进一步下沉。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05;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雨婷;;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文学思想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4年36期

2 赵刚;;“小确幸”:台湾太阳花一代的政治认同[J];文化纵横;2014年06期

3 萧子扬;;从流行语中看新时期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4 黄河;刘琳琳;;环境议题的传播现状与优化路径——基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比较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4年01期

5 罗少华;;太宰治作品中颓废美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4年02期

6 郝雨;路阳;;“\L丝”现象的亚文化解读与反思[J];新闻界;2013年10期

7 赵瑞雪;;“习得性无助”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05期

8 马中红;;西方后亚文化研究的理论走向[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9 田杰;;“谁是青年”与“青年是谁”——关于青年研究的几个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07期

10 周国韬;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再析[J];心理科学;1994年05期



本文编号:2796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96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3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