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消费符号与空间:陕西袁家村民俗文化的美学体验

发布时间:2020-09-02 17:14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进入消费社会,消费的本质也与过去存在极大差异。消费者所购买的不仅限于物品的使用价值,更关注于物品是否能产生或制造意义,消费俨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也涌现了一大批新型的消费符号与消费空间,其中民俗文化旅游消费愈发受到学界的关注。在传播学视角下,这种消费过程即为一种传播过程,其中旅游地作为“传者”,所传播的是其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相统一的讯息,且讯息是具备地域文化意旨的符号,消费者则为“受者”。换言之,符号、空间成为旅游地文化传播的最佳媒介。在众多民俗文化旅游地中,陕西袁家村树立起“关中民俗体验地”的品牌传播主题,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俗示范村”、“中国最美乡村”,每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逐渐成为消费者心中“关中民俗”的代名词。这一现象引起笔者的审视与反思:在消费形态转变的时代背景下,袁家村建构起何种民俗符号消费空间,消费者在此产生了哪些美学体验?本研究以消费符号、空间消费理论以及生活美学、美学体验的论点为指导,首先对符号消费、空间消费理论和生活美学、美学体验的论点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并论证出适用于本研究的消费符号空间与美学体验之分析架构。其次,本文对袁家村的民俗消费符号体系展开研究,分析发现袁家村所呈现的关中民俗消费符号分为民俗LOGO、民俗建筑、民俗语言、民俗服饰、民俗工艺、民俗美食六大类别,这些符号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集合意义”,共同建构起具有该品牌独特氛围的民俗文化消费空间。接下来,本文在民俗消费符号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焦点置于较微观的个人生活经验层面,即袁家村消费者的美学体验,分析发现消费者的体验都涉及到“差异化”的建构,这也符合了符号价值的差异逻辑。最终,本研究总结前文的分析研究结果,解析Baudrillard所提出的符号的“集合意义”,即符号集合为空间,空间成为品牌传播的最佳媒介,并思考“体验感”的美学化趋势在陕西其他旅游地的应用。综上,本研究认为传播空间以各种美学化的符号营造而成,成为可供消费的整体意涵,即“符号消费”此现象不仅涉及物品本身转变成为符号的过程,同时也牵涉消费者个人主观的认知与行为。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206;K89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雯;;从钻石到旅行——广告传播中的爱情消费符号建构[J];长江丛刊;2017年34期

2 郑佳斯;;消费符号——读王宁《消费社会学》[J];世纪桥;2012年05期

3 李建波;朱黎明;刘河旺;;体育商品消费符号化的社会学认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4 ;集思[J];上海艺术评论;2017年05期

5 张维;;关于互联网吉祥物“刘看山”的符号学解析[J];大观(论坛);2018年11期

6 刘燕;;《贫民富翁》:写实中的文化消费符号[J];电影文学;2009年23期

7 王一舒;;浅议价值观念在山寨文化中的嬗变[J];才智;2014年11期

8 张寒;;胡蓉:用色彩切割时尚[J];中国西部;2010年Z3期

9 陈华敏;;消费符号化——消费文化构建的消费行为[J];企业导报;2010年08期

10 张耀珍;黄卫东;;大学生网络虚拟商品消费符号化过度现象的分析及思考[J];青年探索;201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余佐赞;图书消费符号化现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陆绮雯;七夕商战还需消费符号[N];解放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沈山;来自8世纪的消费符号[N];华夏时报;2012年

4 陈翼若;奢侈穿戴显摆“身份”有风险[N];工人日报;2012年

5 丁国旗;文学在消费时代的突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杨晓华;“地上”工作何享“天价”片酬?[N];中国文化报;2016年

7 赵霞;《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童年是我们“步履缓慢的灵魂”[N];文艺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立清;消费社会人的价值观的偏失与重建[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莹;消费符号与空间:陕西袁家村民俗文化的美学体验[D];西北大学;2018年

2 徐迟玉;网购狂欢节的消费符号建构[D];上海大学;2017年

3 陈蓦;探寻丽江古城文化生命力[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4 常静;基于符号消费视角的服饰时尚解读以及媒体效应分析[D];武汉纺织大学;2013年

5 刘慧娟;王朝的话语[D];山西大学;2011年

6 汪丽红;民国广告女性形象元素设计潮流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6年

7 陈文懿;环境空间设计的情境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郭晓;消费文化视域下的大陆青春电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9 吴娟;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10 李煌;从生活方式看视觉传达设计[D];清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10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10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3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