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报道框架研究(2003-2018)

发布时间:2020-09-05 12:56
   文章对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三农”专刊——《新农村》周刊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运用多级抽样法对其自2003年创刊以来至2018年底16年间的报道进行抽样,得到938篇报道样本,对报道样本依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时间与“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时间进行时段划分,在详细阅读报道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内容分析法,列出新闻来源、报道体裁、地域分布、报道倾向、报道角度与议题五大研究类目。研究发现,在《新农村》周刊的报道中,对农业的报道比重是对农民报道的二倍,存在重“业”轻“人”的问题。在新闻来源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报报道比重持续增长,在2013年后占比超总量的六成;在报道体裁上,通讯报道占比最高,在2013年后占比趋近五成;在报道倾向上一贯重视坚持正面报道,于2013年后占比上升至该阶段报道量的九成;在报道地域上,呈现出东部报道稳增,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波动下降的态势。在反复阅读报道文本的基础上,对样本报道的报道角度与议题进行划分,得到21个具体的报道角度与议题。之后,对报道角度与议题进行提炼,得到《新农村》周刊的六个主要报道框架。分别为发展框架、指导框架、产销框架、帮扶框架、维权框架和冲突框架。其中,发展框架贯穿始终,是《新农村》周刊报道的核心框架;帮扶框架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在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跃升为第二个主要框架;指导与产销框架颇为稳定,一直处在较为重要的位置;维权与冲突框架呈下降态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夕,维权与冲突框架占比约为总体的三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后,维权与冲突框架比重骤减,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仅占一成。经过一系列分析研究,发现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的报道内容、报道框架深受经济政治环境,政策方针调整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农村》周刊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做报道,努力做发展的记录者和推动者;对报道客体的划分细致具体,但依然存在对农民的报道少,农民新闻来源少,与农民互动性弱等问题,未能在报道数量和互动性上落实“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要求。通过对《新农村》周刊的报道来源、报道体裁、报道地域、报道倾向、报道角度以及报道框架进行研究,能够提高多群体对《新农村》周刊报道的认识水平,能够发现《新农村》周刊的办刊亮点与报道特色,能够为我国其他主流媒体尤其是各级党报做好“三农”新闻舆论工作提供镜鉴,为媒体助力乡村振兴,讲好中国“三农”故事提供参考。
【学位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212
【部分图文】:

元老,麦子,周刊,新农村


4岁的刘占元老人在交售500多公斤麦子后数领到的钱

周刊,新农村,渔民,读者


25图 3-2 渔民王玉兰捕鱼满载而归读者来信又包括《新农村》周刊给读传受双方进行互动的一种模式。在各中份量很小,说明《新农村》周刊传受道中,有数据陈列型报道,如 2003 年》,内容为陈列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我国、法律文件摘录型报道,如 2006 年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摘录》、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孙雨竹,李艳茹,王佳;浅谈周刊记者的素质要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2 C.列维-斯特劳斯 ,乔亚;可悲的西方——答意大利《再生》周刊记者问[J];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01期

3 李新苗;;业界人士谈IT支撑这一年[J];通信世界;2009年49期

4 于立;;一国货币“落水”为何卷起区域“千层浪”? 货币冲击的区域传导机制评析[J];中国经济信息;1998年1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金晓明;蹇彪会见新华社《w分芸钦遊N];朝阳日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杜颖;十年深耕海之南[N];海南日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陈素璧 实习生 廖毅莹;博物馆:关键要“博”[N];珠海特区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婧;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报道框架研究(2003-2018)[D];河北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13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13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e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