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当代大学生直播亚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0 19:52
   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时代下成长的一个群体,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新媒介的出现,大学生以此“书写”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亚文化景观,生成属于他们的亚文化。俨然,外界对网络直播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浅层,仍然受到主流的批判,而对于网络直播内在的积极意义和文化价值缺乏理性的研究。本研究主要以后亚文化理论为理论基础来考察大学生直播亚文化的功能和生产。“新部落”、“场景”、“生活方式”等是其理论的关键词,同时也吸收符号理论、互动理论等内容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访谈调查,辅之以问卷和观察法。第一步,先是通过文献分析,确定研究主题和研究思路。第二步,实施问卷调查,主要是获取大学生观看网络直播的现状,为后期访谈做好铺垫。第三步,借助问卷调查,确定访谈地点和访谈对象。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断积累相关研究材料,日常生活的行为是大学生亚文化的行为表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这也是获取大学生参与直播的真实材料的途径,这也进一步促进本研究的完善。论文的主要框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大学生亚文化在直播中的绵延,对当前大学生亚文化的现状进行描述。亚文化的现状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描述直播和直播间,网络直播是人体的延伸,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真实性,并出现符号化的特征;网络直播间的情况,直播间可以说是一个新部落,大学生在这里可以集聚和流动。其次是大学生生活的场景,网络是校园生活的“必需品”、直播贯穿于课堂内外。接着大学生接触网络直播的具体情况,包括观看人数、观看的平台、观看类型和男女观看偏好。最后展现大学生日常生活方式,包括校园处处有手机、生活节奏、直播间选择和参与直播的缘由。第二,大学生直播亚文化的表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亚文化景观,园博园式地呈现、经济资本的博弈和文化资本的显现。接着是亚文化显现的载体,载体包括身体、话语、弹幕和礼物四种符号。最后是符号互动,包括数字游戏、符号意涵和符号认同。第三,大学生直播亚文化的功能审视。分为四个方面,即追寻生活趣味、规训与逃逸、区分与融合和个体社会化。追寻生活趣味包含无聊的哲学、情感播动、猎奇心理和消费“后台”;规训与逃逸包含去中心化的话语权、型塑生活轨迹和娱乐至死;区分和融合包括趣缘、区分和融合;个体社会化即建构新身份、审美的异化、室友同构、亚文化资本的“积累”和直播是一把双刃剑。第四,大学生直播亚文化的生产,生产的过程主要有五个层面:生产的主体、主体的建构、共同生产、文化认同和文化仪式。首先,体现文化的人是生产的主体,即主播和观众;其次主播作为意见领袖,主导文化的生成,观众作为制造主体,二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各有分工,建构主体。接着,通过主播和观众这两个生产主体的进行互动,实现共同生产。再接着,通过自我认同、角色扮演、符号认同和价值观共享实现文化认同。最后,通过线上仪式和线下仪式的文化仪式实现文化生产。诚然,大学生在网络直播中确实存在不良现象,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秉持辩证的、理性的看待大学生亚文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走向健康的方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网络直播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作为“舞剑者”,应积极、有信心相信大学生在成长中是可以做好舞剑者的角色。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641;G206
【部分图文】:

礼物,视频


图 1-1 腾讯礼物 图 1-2 B 站礼物4.真实性网络直播的真实性是指呈现的东西是直接从镜头输出,而不是经过事先的制作和挑选。访谈对象 GL7:你看的是什么类型的直播?我主要是看游戏和户外。你觉得看直播和看传统的视频有什么区别?看直播和视频啊,我觉得可能有一点区别就是说,因为之前我也看过,直播还没有火之前,这些主播其实大多数是以播视频为主的,做视频为主呢,它是有一个什么特点呢就是说,他做视频嘛,比如说,我打个十局,完了我选一局我打的最好的拿来做视频,那么大家都看他那个视频,觉得啊这个打的很好,其实他是打了很多局才挑了一局出来,来做视频来做解说的,这种就是说没有直播来得那么真实那么直观一点,你看直播的话,他打的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一局好的一局差的都有,让人看得比较真实一点,所以相对

礼物,视频


图 1-1 腾讯礼物 图 1-2 B 站礼物4.真实性网络直播的真实性是指呈现的东西是直接从镜头输出,而不是经过事先的制作和挑选。访谈对象 GL7:你看的是什么类型的直播?我主要是看游戏和户外。你觉得看直播和看传统的视频有什么区别?看直播和视频啊,我觉得可能有一点区别就是说,因为之前我也看过,直播还没有火之前,这些主播其实大多数是以播视频为主的,做视频为主呢,它是有一个什么特点呢就是说,他做视频嘛,比如说,我打个十局,完了我选一局我打的最好的拿来做视频,那么大家都看他那个视频,觉得啊这个打的很好,其实他是打了很多局才挑了一局出来,来做视频来做解说的,这种就是说没有直播来得那么真实那么直观一点,你看直播的话,他打的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一局好的一局差的都有,让人看得比较真实一点,所以相对

课堂,时长,手机,实话


图 1-3 上网时长(二)课堂之内——直播从上面我们知道,手机对于大学生已经是不可缺少的“日用品”,无时都不可以离开手机。哪怕是上课,课堂之上也在看直播,正如以下受访谈者访谈对象 NN2:你看的是什么类型的直播?我经常看的是游戏直播。你一般是什么时候看呢?有空或者无聊的时候。无聊的时候包括哪些?就是没事做,做完作业或者上课的时候。上课的时候你也看?噢,我可以说实话吗?可以啊。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翠娟;;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青年亚文化研究范式的嬗变与转换[J];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04期

2 杨晓君;;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亚文化探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赖焱烽;;素质教育视阈下大学校园亚文化的思辩[J];中国建设教育;2008年12期

4 ;对官场“亚文化”说“不”[J];共产党员(河北);2019年04期

5 胡云;;“伪亚文化”青年的精神困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年02期

6 李有林;;基于高校校园亚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1期

7 潘晓婷;;网络游戏亚文化中的消费主义逻辑[J];青年记者;2018年05期

8 李常昊;;亚文化下以城市命名的民谣音乐兴起现象[J];电视指南;2017年14期

9 任红娟;;浅议青少年亚文化及其对青少年道德、心理的影响[J];成才之路;2009年16期

10 方元务;;高校校园亚文化内涵剖析[J];教书育人;2012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杭湖;;公职群体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规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饶佳倩;;浅析亚文化理论体系下的职务犯罪[A];犯罪学论坛(第三卷)[C];2016年

3 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A];新闻学论集(第23辑)[C];2009年

4 徐伟南;;街头法则理论初探[A];犯罪学论坛(第一卷)[C];2014年

5 王洁;徐锡五;;司法亚文化的负向功能[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6 孙红刚;李晓文;;青少年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点比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童戈;;我看同性恋、防艾与文化[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8 李涛;;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邪教产生的根源[A];邪教防范与治理对策学术论文精选[C];2003年

9 王洁;;司法亚文化的生成基础[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贺婧;;亚文化视角下的体育人口发展问题[A];2018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释放网络“亚文化”的积极作用[N];环球时报;2018年

2 朱昌俊;应为网络时代“亚文化”划界[N];中华工商时报;2019年

3 高爽;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N];辽宁日报;2018年

4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孙佳山;从亚运电竞金牌看中国亚文化的创造性[N];文汇报;2018年

5 林金芳;“腐败休闲游”背后的腐败亚文化[N];中国青年报;2006年

6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王豪 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王馨悦;“娘气”亚文化 放过我的儿子吧[N];中国青年报;2018年

7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郭淑怡;昆仑万维收购同性网站 资本圈布局亚文化[N];证券时报;2017年

8 苏州大学“新媒体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马中红;亚文化符号:网络语言[N];中国青年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闫鸣;“腐败亚文化”,浊乱世风的“精神雾霾”[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

10 长沙晚报评论员 文峰;谁影响并改变着腐败亚文化[N];长沙晚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英;当代青少年羞耻观的特征及成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刘学蔚;文化旅居者的跨文化关系建构[D];武汉大学;2014年

4 陈旭光;网络流行体研究:意义生产与记忆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5 顾亦周;文化对抗·文化疏离·文化衍替[D];苏州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泽华;亚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及优化路径[D];郑州大学;2019年

2 肖靓;精神分析视角下社交网络中的“佛系”亚文化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19年

3 汪洁;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新民谣音乐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年

4 姚航业;当代大学生直播亚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5 刘畅之;与父权游戏:国内女性金属乐迷的聆听与认同[D];南京大学;2019年

6 窦文峥;亚文化视角下“野生字幕君”迷群文本生产与生存困境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7 王春霞;愤怒的青年—扎迪·史密斯三部小说的后亚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8 陈鸣;媒介场域中的中国当代民谣及其传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9 高凌波;网络传播中的“丧文化”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10 张_(;粉丝应援亚文化特质与反思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16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16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5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