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微信传播的正负效应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19:31
   微信是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移动端互联网媒体,它基于移动网络终端平台的发展而兴起,呈现出跨网络、跨终端的特点,为人们带来了不同以往社交形式,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交往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移动端自媒体形式,在短短几年中吸引了数亿用户的使用,也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微信的传播机制与规律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在提升社会交往效率、丰富人们生活方面起到了显著的影响。微信有着诸多传播优势,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很多问题的出现,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这一热潮,介绍微信背景及发展环境,分析微信的传播学特征,概括微信的传播模式,指出微信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带来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并积极探寻减少微信传播负效应的对策。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通过分析微信的功能、性质,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研究微信传播特征,重点研究微信在大众传播中的传播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微信的正、负效应和形成机制,并对负效应的控制对策进行探讨,包括从技术手段、政策手段如何对微信进行监管以及使用者如何对微信传播起到正面影响。第三部分总结全文,预测微信的发展方向并指出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
【学位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G206
【部分图文】:

客服,电话


应及对策研究是指所传播信息内容本身的虚假、低劣、媚俗等弊病。随着微信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导致未经核实的信息迅速传播;受传者的解曲解、误读频频发生,使得微信传播有庸俗化的发展趋势。阅读为人们习惯的阅读方式,而大量的伪命题、伪观点充斥其中,消判断。这些伪内容的提供者和消费者都沉浸于此,传播内容的精具有精神麻瘦作用,影响人们的思考能力,这就使微信的传播意些带有沮咒性质的文章结尾要求看到的人进行转发,这是从PC端带来的病毒式传播。比此类虚假内容更为严重的微信违规行为还内容已触犯法律,如虚假客服电话、赠送物品欺诈等。

物品


“科学”的信息,冠以惊人的标题,如“一只鸡4个、“可乐杀精”、“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物,已有数“警锡”、“震惊”、“紧急通知”、“央视曝光”、”等关键字的消息遍布微信,特别是朋友圈。这些信模仿“常识”,甚至还会引用科学文献,从而增强“维以及充分的证据证明,就能判断信息是虚假的。类这使得微信成为现在网络摇言和都市传说的重要发源化还体现在各种公众平台的线上活动上。如刮刮卡刮在朋友圈内分享、得到相关用户点击才能获得刮奖机才能兑现,这种形式使核心用户(即首先发送这类消关系不得不进行传播,成为二次传播的核心,增加了其传播行为本身令人反感。此外,某些微信文章中还

分享行为


传播的薄弱化没有设计针对其他软件的转发功能,这就使得微信中所传播的文字、只能由用户在微信平台上接收,不能传递到其他移动终端平台和P程度上限制了突发事件的大规模即时传播。微信的功能研发以聊交工具,媒体属性欠缺,所以在大众传播方面先天不足,内容深、调查问卷和量化分析功能欠缺等等,这就降低了信息深度传播的自媒体需求进行了数次功能升级,但微信本身的社交属性限制和使众传播能力仍很薄弱。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公共账号发挥的大众传户的订阅程度,这种个性化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微信大众的麻醉和依赖作用的麻醉作用。媒介的“麻醉作用”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童慧;;微信的传播学观照及其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2 郭泽德;;政务微信助力社会治理创新——以“上海发布”为例[J];电子政务;2014年04期

3 谢新洲;安静;;微信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11期

4 董立人;郭林涛;;提高政务微信质量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年08期

5 王灿发;何雯;;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J];青年记者;2009年30期

6 吴荆棘;王朝阳;;出版业微信营销研究[J];中国出版;2013年08期

7 陈晓华;;传统报纸使用微信新媒体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新闻传播;2013年01期

8 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张静;;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9 王娟;;基于传播学视阈下的微信营销模式构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本文编号:2822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22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e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