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平等的互动空间,在这里,社会大众可以通过多种社交平台表达个人意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互联网平台和巴赫金笔下的狂欢广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网络这个狂欢广场上,人们可以暂时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平等的交往方式。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促进了“网络围观”——这种依托于互联网虚拟空间的社会互动新形式的产生。从2010年开始,便有学者提出“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网民对某些事件或人物在短时期内进行了集中的关注,他们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方式自发地表达意见与态度,互联网裂变式的传播加之网民的群聚,促使围观事件或围观对象成为网络热点,网络热门话题随即形成。一时间,网络舆论场人声鼎沸、众声喧哗,网络围观甚至会形成一股强大力量,倒逼现实社会。这几年,网络围观这一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网络围观成为了民意表达的重要方式,网络围观的事件也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各领域。在网络围观逐渐盛行的同时,狂欢化特质也逐渐呈现出来。本文从新闻学视角出发,选取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网络围观事件作为案例,探析网络围观狂欢化的传播特征。最终,总结、归纳出五大传播特征,分别为:情绪化的传播主体、戏谑性的表达方式、粗鄙性的语言内容、二元对立的表述结构以及仪式性的传播效果。网络围观的狂欢化现象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矛盾是狂欢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后现代主义思潮为网络围观的狂欢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媒介技术的发展为狂欢民众提供狂欢广场;媒体新闻报道奇观化的推波助澜;政府存在压制行为,民众想借机释放积压情绪等因素都催化了网络围观狂欢化现象的勃兴。正如硬币的正反面,网络围观的狂欢化不仅存在价值意义,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网络围观的狂欢化现象体现出,巴赫金在狂欢化理论中所提到的狂欢节的三种内在狂欢精神,即自由平等的对话精神、快乐的现实精神以及交替与更新精神。另一方面,网络围观狂欢化在舆论监督、构建新型话语体系、捍卫平民话语权,疏解民众情绪压力等方面有值得肯定的积极价值。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网络围观的狂欢化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若超出合法范围内,就会导致网络舆论暴力、民粹主义、后真相等现象的加剧。除此之外,从本质上讲,尽管网络围观的狂欢化具有强大的话语力量,但网民的狂欢行为只是一种象征与仪式性的狂欢,它无法触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因为它没有明确、统一的政治目标和细致、可行的行动方案,这是带有浓重乌托邦色彩的。所以,网民的狂欢到最后剩下的只是一场情绪的喧嚣。因此,即便网络围观过程中的狂欢实践捍卫了平民话语权,激发了公众社会参与的热情,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参与每一次网络围观时都要抱有狂欢的心态,这样更会加剧非理性的狂欢行为出现。所以,在肯定狂欢行为正面价值的同时,要想弱化网络围观狂欢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政府要致力于从根本上铲除狂欢发生的土壤,积极推进社会公平,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同时,媒体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对狂欢行为中产生的不良趋势及时规避、引导;最重要的还是狂欢民众要自觉提高媒介素养,培养理性思维。只有在政府、媒体、民众的共同努力下,网络围观狂欢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规避其风险。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天娇;;游戏化的荒诞与无奈——论《逍遥颂》的狂欢化[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7年02期
2 王巧霞;;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剖析[J];北方文学;2017年29期
3 王艳萍;;狂欢化理论下尤金·奥尼尔小说探讨[J];芒种;2012年08期
4 曾耀农;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J];电影艺术;2002年02期
5 于佳艺;孙慧;;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狂欢化精神[J];长江丛刊;2018年27期
6 陈佳妮;;孤独的狂欢——论狂欢化理论在《黄金时代》中的异化[J];语文学刊;2006年12期
7 王颖;;狂欢化理论与贺岁片研究[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8 柏倩;;论道与狂欢——用狂欢化理论分析欧阳修诗文和词的分裂状态[J];语文学刊;2010年11期
9 黄娜娜;;《小世界》狂欢化特征解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02期
10 李佳欣;符传萍;;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下对网络脱口秀节目的分析——以《吐槽大会》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年1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郁越;网络围观的狂欢化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褚旭;反抗者的狂欢—泰德·休斯诗集《乌鸦》的巴赫金式解读[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年
3 王颖;揭开狂欢化的面具:《小世界》中的“环球校园”[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
4 贺喜格太;尼尔·西蒙喜剧中的狂欢化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5 夏嘉琪;《项狄传》中狂欢化语言特征的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6 李欣忆;狂欢化语言在文学翻译中的再现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年
7 李文宁;狂欢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严立勇;“粉丝电影”的狂欢化现象解析[D];宁夏大学;2017年
9 陈虹灵;自媒体时代的狂欢化书写[D];赣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张佳玉;《史记》歌谣、谚语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
2825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25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