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22:25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是近年来传媒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尝试以传媒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检视非时政类报刊的现状入手,总结回顾了我国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迄今所走过的历程,深入剖析了改革过程中的桎梏和困难,最终就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路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本文分为六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该论文选题的由来、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第一章在分析介绍我国非时政类报刊生存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当代中国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非时政报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是一个顺势而为的选择。第二章从政府政策及试点情况两个层面回顾了非市场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迄今为止走过的道路。第三章深入剖析了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迄今为止取得的突破与进展,遇到的桎梏和困难。第四章以中国文化报社为例,深入分析了我们从现有成果试点中可以汲取的经验。第五章主要讨论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路径问题。本文认为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实施体制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其本质是非时政类报刊向其固有属性的回归。为了实现改革的初衷,这场改革不应局限于在法律和组织形式上完成从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的转变,解决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方面的问题是改革的必然延伸,也是广义的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必要在整个体制改革进程启动之前就加以妥善规划。为此,本文针对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之路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充分回归非时政类报纸的产业属性、充分培育非时政类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充分盘活非时政类报纸的人力资本要素。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G219.2
【文章目录】:
论文主要创新点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全局的一部分
1.1.2 政府制定的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范围与目标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涉及到的几个难点问题
1.2.2 关于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方向
1.3 理论资源
1.3.1 传媒经济学相关理论
1.3.2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1.4 研究目标与基本研究命题
1.4.1 研究目标
1.4.2 基本研究命题
1.5 研究方法与总体分析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总体分析框架
2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2.1 非时政类报刊的生存现状
2.1.1 体制与机制问题制约报纸产业化发展
2.1.2 内容同质化问题明显
2.1.3 传统经营模式受到挑战
2.1.4 人力资源已形成瓶颈
2.1.5 社会影响力呈下滑趋势
2.2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动因分析
2.2.1 符合向其固有属性回归的规律
2.2.2 顺应我国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的大趋势
2.2.3 满足自身改革图变的愿望
2.2.4 适应当前宏观经济调整的大形势
3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迄今走过的历程
3.1 改革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点
3.1.1 完善新闻出版业的退出机制
3.1.2 明确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要在2012年内完成
3.1.3 明确新闻传播产业的经济属性
3.1.4 明确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目标
3.1.5 全面部署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
3.1.6 明确非时政类报刊完成体制改革任务的时间表
3.2 改革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3.2.1 以行业报为代表的非时政类报刊面临种种历史遗留问题
3.2.2 行业报率先试水体制改革
3.2.3 行业报体制改革获得的经验
4 对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迄今历程的剖析
4.1 突破与进展
4.1.1 为明晰产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积累了经验
4.1.2 初步探索了法人治理和党的领导相结合的道路
4.1.3 “双转型”:体制转型和产业转型齐头并进
4.1.4 总编辑的地位和职责初步明确
4.2 改革的桎梏与难题
4.2.1 思想观念上的徘徊:克服历史的惯性同样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4.2.2 范围界定模糊:社会共识难以代替法律性定义
4.2.3 “出资人”不明确:制约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性问题
4.2.4 管办纠结:坚持党管媒体与政企分开初衷难以协调
4.2.5 人员安置最敏感:身份转换涉及补偿保险等多种因素
4.2.6 清产核资问题:繁杂琐碎耗时耗力
5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案例分析——以中国文化报社转企改制为例
5.1 中国文化报社体制改革的动因与过程
5.1.1 为何要改
5.1.2 改革过程
5.2 中国文化报社体制改革中的亮点
5.2.1 认识透彻,早改早受益
5.2.2 敢于探索,不回避问题
5.2.3 行动到位,不搞翻牌公司
5.2.4 目标明确,资产快速增值
5.3 中国文化报体制改革带来的启示
5.3.1 改革就是要打破“两不靠”的尴尬局面
5.3.2 从单一机关报向综合传媒集团嬗变
5.3.3 整合行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
6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未来路径探析
6.1 充分回归非时政类报刊的产业属性
6.1.1 客观认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实质与内涵
6.1.2 坚持既定的改革目标
6.1.3 着力实现微观机制改造
6.1.4 依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6.1.5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6.2 充分培育非时政类报刊的核心竞争力
6.2.1 确立独特的受众定位
6.2.2 树立权威的公信力形象
6.2.3 树立独特的品牌理念
6.2.4 打造全面专业的传媒人才梯队
6.2.5 提升报纸的策划营销水平
6.2.6 放松资本管制,扩大办刊的物质基础
6.3 充分盘活非时政类报刊的人力资本要素
6.3.1 当前我国非时政类报刊人才结构情况
6.3.2 构建优秀传媒人才队伍的措施
7 结语
附录: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5668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G219.2
【文章目录】:
论文主要创新点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全局的一部分
1.1.2 政府制定的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范围与目标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涉及到的几个难点问题
1.2.2 关于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方向
1.3 理论资源
1.3.1 传媒经济学相关理论
1.3.2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1.4 研究目标与基本研究命题
1.4.1 研究目标
1.4.2 基本研究命题
1.5 研究方法与总体分析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总体分析框架
2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2.1 非时政类报刊的生存现状
2.1.1 体制与机制问题制约报纸产业化发展
2.1.2 内容同质化问题明显
2.1.3 传统经营模式受到挑战
2.1.4 人力资源已形成瓶颈
2.1.5 社会影响力呈下滑趋势
2.2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动因分析
2.2.1 符合向其固有属性回归的规律
2.2.2 顺应我国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的大趋势
2.2.3 满足自身改革图变的愿望
2.2.4 适应当前宏观经济调整的大形势
3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迄今走过的历程
3.1 改革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点
3.1.1 完善新闻出版业的退出机制
3.1.2 明确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要在2012年内完成
3.1.3 明确新闻传播产业的经济属性
3.1.4 明确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目标
3.1.5 全面部署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
3.1.6 明确非时政类报刊完成体制改革任务的时间表
3.2 改革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3.2.1 以行业报为代表的非时政类报刊面临种种历史遗留问题
3.2.2 行业报率先试水体制改革
3.2.3 行业报体制改革获得的经验
4 对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迄今历程的剖析
4.1 突破与进展
4.1.1 为明晰产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积累了经验
4.1.2 初步探索了法人治理和党的领导相结合的道路
4.1.3 “双转型”:体制转型和产业转型齐头并进
4.1.4 总编辑的地位和职责初步明确
4.2 改革的桎梏与难题
4.2.1 思想观念上的徘徊:克服历史的惯性同样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4.2.2 范围界定模糊:社会共识难以代替法律性定义
4.2.3 “出资人”不明确:制约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性问题
4.2.4 管办纠结:坚持党管媒体与政企分开初衷难以协调
4.2.5 人员安置最敏感:身份转换涉及补偿保险等多种因素
4.2.6 清产核资问题:繁杂琐碎耗时耗力
5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案例分析——以中国文化报社转企改制为例
5.1 中国文化报社体制改革的动因与过程
5.1.1 为何要改
5.1.2 改革过程
5.2 中国文化报社体制改革中的亮点
5.2.1 认识透彻,早改早受益
5.2.2 敢于探索,不回避问题
5.2.3 行动到位,不搞翻牌公司
5.2.4 目标明确,资产快速增值
5.3 中国文化报体制改革带来的启示
5.3.1 改革就是要打破“两不靠”的尴尬局面
5.3.2 从单一机关报向综合传媒集团嬗变
5.3.3 整合行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
6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未来路径探析
6.1 充分回归非时政类报刊的产业属性
6.1.1 客观认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实质与内涵
6.1.2 坚持既定的改革目标
6.1.3 着力实现微观机制改造
6.1.4 依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6.1.5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6.2 充分培育非时政类报刊的核心竞争力
6.2.1 确立独特的受众定位
6.2.2 树立权威的公信力形象
6.2.3 树立独特的品牌理念
6.2.4 打造全面专业的传媒人才梯队
6.2.5 提升报纸的策划营销水平
6.2.6 放松资本管制,扩大办刊的物质基础
6.3 充分盘活非时政类报刊的人力资本要素
6.3.1 当前我国非时政类报刊人才结构情况
6.3.2 构建优秀传媒人才队伍的措施
7 结语
附录: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芳;;行业报改制转型下的文化探索——以中国水运报为例[J];新闻前哨;2013年07期
2 李南;;我国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后的思考[J];今传媒;2013年02期
3 朱春青;;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后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报业;2012年22期
4 鞠宏磊;;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特点和关键性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06期
5 吕尚彬;;转企后报刊:用企业家精神克服“事业惰性”[J];中国报业;2012年07期
6 吕尚彬;;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2011年中国报业发展主旋律[J];中国报业;2012年01期
7 苍立新;;对非时政类报纸体制改革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1年12期
8 张世海;;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理论与实践[J];编辑之友;2011年12期
9 王一伊;;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后市场化生存环境之思考[J];编辑之友;2011年12期
10 张民巍;;转企改制与行业报刊经营方式转型——以《乡镇论坛》、《社区》杂志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11期
本文编号:2835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35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