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责及完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01:12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快速增加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提升,网络问责开始出现,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网络问责形式的出现,为行政问责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下公民参与的一种新途径,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网络的虚拟性等因素也导致了网络问责呈现非理性的一面。因此,通过对网络问责的研究,对网络问责进行深入地认识,找到网络问责现存的主要问题,分析网络问责的运行机制,把握网络问责的发展规律,引导网络问责向健康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充分借鉴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首先界定了网络问责的外延和内涵,并阐述了网络问责的特征和行动逻辑;其次从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我国网络问责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络问责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立足于上述研究结论,从政府、网民和媒体三方面提出了网络问责的完善对策与建议。 研究结论表明,网络问责具有匿名性与自由性、平等性和开放性、异体性和时效性,并拥有其独特的行动逻辑;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凸显、利益表达机制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分别是网络问责产生的社会背景、制度诱因和物质基础;网络问责运行机制分为网络发帖与问责事件的形成、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与发展和传统媒体与政府部门的介入三阶段。 网络问责具有言论表达便捷性、时效性和信息公开透明等优势,但也存在网络问责群体行动的非理性、网络问责信息传播的无序性、网络问责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等问题。最后提出以下完善对策:政府层面:健全法制和相关制度建设,加强网络问责规范化和制度化;网民层面:增强自身网络问责意识,提高自身网络问责能力;媒体层面:不断加强媒体间合作,提高网络媒体的素养和自律能力。
【学位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D630;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行政问责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公民参与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网络监督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网络问责的相关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
1.6 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 网络问责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网络问责的内涵界定
2.1.1 网络问责的概念
2.1.2 网络问责的特征
2.1.3 网络问责的行动逻辑
2.2 网络问责的理论基础
2.2.1 社会契约理论
2.2.2 话语民主理论
第三章 网络问责的发展现状
3.1 网络问责产生的背景
3.1.1 网络问责产生的社会背景
3.1.2 网络问责兴起的制度诱因
3.1.3 网络问责兴起的物质基础
3.2 网络问责的发展历程
3.2.1 网络问责的开端
3.2.2 网络问责的发展
3.2.3 网络问责的普及
3.3 网络问责的运行机制
3.3.1 网络发帖与问责事件的形成
3.3.2 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与发展
3.3.3 传统媒体与政府部门的介入
第四章 网络问责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4.1 网络问责的特征
4.1.1 网络问责的匿名性与非同一性
4.1.2 网络问责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4.1.3 网络问责途径的非正式与正式性
4.2 网络问责的优势
4.2.1 言论表达的便捷性
4.2.2 网络问责的时效性
4.2.3 信息的公开透明
4.3 网络问责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网络问责群体行动的非理性
4.3.2 网络问责信息传播的无序性
4.3.3 网络问责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第五章 网络问责的完善对策分析
5.1 政府层面:健全法制和相关制度建设,加强网络问责规范化和制度化
5.1.1 完善网络问责的立法机制,健全网络问责的相关法律法规
5.1.2 完善网络问责的相关制度建设,催生网络问责制度化发展
5.2 网民层面:增强自身网络问责意识,提高自身网络问责能力
5.2.1 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逐步增强自身的网络问责意识
5.2.2 增强自身的自律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问责能力
5.3 媒体层面:不断加强媒体间合作,提高网络媒体的素养和自律能力
5.3.1 不断加强媒体间的合作,实现网络问政平台与传统媒体的联动
5.3.2 提高网络媒体的素养和自律能力,凸显媒体主流价值观
余论: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39957
【学位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D630;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行政问责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公民参与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网络监督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网络问责的相关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
1.6 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 网络问责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网络问责的内涵界定
2.1.1 网络问责的概念
2.1.2 网络问责的特征
2.1.3 网络问责的行动逻辑
2.2 网络问责的理论基础
2.2.1 社会契约理论
2.2.2 话语民主理论
第三章 网络问责的发展现状
3.1 网络问责产生的背景
3.1.1 网络问责产生的社会背景
3.1.2 网络问责兴起的制度诱因
3.1.3 网络问责兴起的物质基础
3.2 网络问责的发展历程
3.2.1 网络问责的开端
3.2.2 网络问责的发展
3.2.3 网络问责的普及
3.3 网络问责的运行机制
3.3.1 网络发帖与问责事件的形成
3.3.2 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与发展
3.3.3 传统媒体与政府部门的介入
第四章 网络问责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4.1 网络问责的特征
4.1.1 网络问责的匿名性与非同一性
4.1.2 网络问责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4.1.3 网络问责途径的非正式与正式性
4.2 网络问责的优势
4.2.1 言论表达的便捷性
4.2.2 网络问责的时效性
4.2.3 信息的公开透明
4.3 网络问责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网络问责群体行动的非理性
4.3.2 网络问责信息传播的无序性
4.3.3 网络问责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第五章 网络问责的完善对策分析
5.1 政府层面:健全法制和相关制度建设,加强网络问责规范化和制度化
5.1.1 完善网络问责的立法机制,健全网络问责的相关法律法规
5.1.2 完善网络问责的相关制度建设,催生网络问责制度化发展
5.2 网民层面:增强自身网络问责意识,提高自身网络问责能力
5.2.1 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逐步增强自身的网络问责意识
5.2.2 增强自身的自律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问责能力
5.3 媒体层面:不断加强媒体间合作,提高网络媒体的素养和自律能力
5.3.1 不断加强媒体间的合作,实现网络问政平台与传统媒体的联动
5.3.2 提高网络媒体的素养和自律能力,凸显媒体主流价值观
余论: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卢家银;崔明伍;;新闻媒体在利益表达中的困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冯敏;;从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看媒体作为[J];新闻世界;2009年05期
3 聂静虹;利益表达中的大众媒体[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4期
4 郭彩霞;;转型期大众媒介的利益表达功能研究——以互联网为例[J];理论研究;2012年01期
5 王一丽;刘学义;;试论媒体言论的利益表达与社会调和[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4期
6 金卉;范晓光;;中产阶层的网络表达:以“微博”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7 郭彩霞;;转型期大众媒介的利益表达功能研究——以互联网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懿;网络问责及完善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岍;“乌坎事件”中的农民利益表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3 丘素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失地农民利益表达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4 董颖颖;论我国立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9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39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