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我国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20:41
   “拟态环境”一词自1922年由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其名著《舆论学》一书中提出后,逐渐成为了新闻学、传播学的重要术语。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当中,衣食住行用都在此环境中发生。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的渗透已达到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地步,它象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因此,我们又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播媒介所建构的媒介环境中,李普曼将其称为“拟态环境”(又译为“假环境”、“准环境”)。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着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媒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本论文首先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拟态环境”的定义、功能、成因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整合性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社会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匮乏,讯息的传播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因而不存在拟态环境的问题。拟态环境的出现,是在大众传播媒介普及和高度发达之后。这是因为“媒介即讯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能力,人们获得更为长久的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人们了解的人物、事件和经验远远大于通过日常生活所获得的;人们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现实世界有了更独立的理解。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接触传播媒介越多,人们的观点越接近媒介的观点,对现实的认识也越“媒介化”,而非真实化。 2、拟态环境是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它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无法逃避
【学位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拟态环境概述
    第一节 环境系列概念及其分类
        一、环境
        二、自然环境
        三、社会环境
        四、拟态环境
    第二节 拟态环境概述
        一、“拟态环境”的提出
        二、与“拟态环境”相关的几个概念
        三、心理环境
    第三节 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互动关系
        一、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两条平行线
        二、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辩证把握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关系
    第四节 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的理论意义
        一、揭橥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功能
        二、建构了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
第二章 大众传媒建构拟态环境的三个维度
    第一节 维度之一:新闻价值
        一、新闻价值的诞生
        二、新闻价值的要素
        三、传统新闻价值向现代新闻价值的嬗变
        四、宣传价值
    第二节 维度之二:意识形态
        一、媒介即意识形态
        二、我国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
    第三节 维度之三:受众市场
        一、被出售的受众
        二、广告对传媒的控制
        三、厚报时代:广告地盘的扩张
        四、广告对新闻的挤压已初现端倪
第三章 拟态环境的组构因子之一—媒介事件
    第一节 媒介事件的界定
        一、媒介事件的界定
        二、媒介事件的功效
        三、媒介事件、准事件、宣传性事件
    第二节 媒介事件与新闻策划
        一、新闻策划争论焦点
        二、新闻策划的两种类型
    第三节 传媒的新闻策划
        一、两个经典案例的解读
        二、争议最大、诟病最多——传媒的新闻策划
    第四节 企业的新闻策划
        一、企业新闻策划的界定
        二、企业新闻策划兴盛的原因探微
        三、大众传媒如何面对企业的新闻策划
        四、新闻策划的事件——拟态环境虚假化的根源
第四章 拟态环境的组构因子之二—媒介人物
    第一节 大众传媒塑造媒介人物
        一、大众传媒具有塑造媒介人物的力量
        二、“兰——兰研究”——凸显媒介人物与现实人物的背离
    第二节 我国媒介人物的主角—典型人物
        一、典型报道在我国的发展轨迹
        二、典型报道日益式微
        三、实现典型人物报道与受众期待视野的契合
    第三节 消费主义时代:媒介人物的嬗变
        一、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
        二、我国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典型的退隐与明星的登场
        三、广告、明星和媒介的恶意同谋
第五章 拟态环境的生态失衡
    第一节 大众传媒的失语
        一、传媒的被动失语
        二、传媒的主动失语
        三、传谋——何时不再“戴着镣铐跳舞”?
    第二节 大众传媒的歧视
        一、性别歧视
        二、弱势群体的歧视
        三、地域歧视——以妖魔化河南人为例
        四、传媒歧视——媒介的权力
    第三节 大众传媒的引导偏差
        一、“性闻”泛滥——拟态环境的独特景观
        二、媒介暴力——最不适当的教育内容
    第四节 大众传媒的娱乐化
        一、Infortainment——“新闻本位”功能的异化
        二、新闻娱乐化的极至——马加爵事件
        三、新闻娱乐化——媒介市场理念的产物
第六章 拟态环境下的受众—如何生存?
    第一节 受众——学会解读拟态环境
        一、多维视野下的受众观
        二、受众——拟态环境的解读者
    第二节 解读拟态环境,受众必须提升媒介素养
        一、受众:被传媒之网一网打尽
        二、受众:必须提升媒介素养
        三、媒介素养教育——教育什么?
    第三节 建构政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传播就是互动
        二、政府与媒介:良性互动
        三、媒介与受众:协同进化
        四、政府与受众:共生共荣
        五、构建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动态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哲;韩凝玉;;媒体时空下的城市景观盛宴[J];建筑与文化;2010年11期

2 李庆春;;解构与重塑——拟态环境中广告传播探讨[J];新闻界;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艳;诚信问题社会建构中传媒场域介入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冰;当代中国女性时尚杂志传播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2 边静;《中国青年报》1995—2009年大学毕业生媒介形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任宝凤;新世纪我国健康类杂志健康传播观念的异化与重构[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樊江丽;虚拟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黄舒蔚;网络围观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黄星星;电视相亲节目构建的“拟态环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寅;传媒公共性的话语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管登峰;媒介现实对受众观念现实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梁明鹤;信息全球化下网络拟态环境多元化趋势及应对[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沈洁;灾难新闻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49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49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7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