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中国互联网信息治理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1 06:15
   现代通信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采集、传播的效率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即时共享与交互,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渗透到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的推动力,与此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冲击,互联网信息治理己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 本文专题研究互联网信息治理模式这一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会范围内的社会管理行为。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为统领,采用哲学、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和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方法,在大量搜集、整理、借鉴国内外有关互联网信息治理方面已有的参考文献及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互联网治理的特点,对中国互联网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采取了文献综述、理论推演、分析阐释及对策建议的研究路径,对互联网信息治理进行了跨学科、演进式、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系统研究。 在宏观层面,在全面深入研究掌握互联网对社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核心内容基础上,分析互联网空间结构及其主客体要素,构建中国互联网信息治理的综合模式,理顺综合治理模式和文化建构之间的关系,将互联网信息治理升华到文化建构的高度,使得本文提出的综合治理模式能够随着时间发展而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并在国际环境下探讨互联网信息治理。在中观层面,为了更全面、深刻的把握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论文借鉴自然科学领域尤其是复杂网络研究中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成果,把一个社会学研究范畴的课题,理性地延伸到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学术滋养和启迪。复杂网络已被普遍认为是刻画自然界和社会系统的一个全新而有力的工具,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广泛引起系统科学、社会、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关注,相信本研究新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成果一定能成为当前互联网信息治理研究的有益补充。在微观层面,应用综合治理模式对“绿坝”事件这一具体问题进行阐释和反思。 本文研究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首先,互联网空间已具备了社会交往空间的要素与特性。形成了人类信息传播与精神交往的新的公共领域。其次,对互联网信息治理的研究应采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自然科学的演绎推理和社会科学的现象阐释,构建了一种信息治理的科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再者,本文提出了中国互联网信息治理的目标和原则,给出了中国互联网信息治理的综合模式——“政府督导下的行业自律和个人自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演变,不断完善和创新方法的过程。最后,本文提出互联网信息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构建理性网络文化及和谐人类社会。 本文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理论分析与实务研究相结合,管理思想与数据模型论证相结合。本文在互联网与现实社会联系的认识上推陈出新;在研究方法方面,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对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进行再认识,并将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型与管理学思想相结合,充分挖掘其治理启示;本文还探讨了文化构建与信息治理的关系,并提出文化构建是信息治理的终极目标和手段,展开了论述。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提出的新认识、新理念、新思想,具有理论的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研究的新成果可以为我国目前和今后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互联网信息治理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学位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G206
【部分图文】:

网民,学历结构,统计报告,发展状况


当年全中国上网人数 62 万1。到 2009 年 9 月 30 日,我国网民已达 3.6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 27.1%, 已超过了世界平均普及率,这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普及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持续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互联网正在向边远地区延伸,2008 年底全国 98%的乡镇通宽带,27 个省份已经实现“乡乡能上网”2。2008 年中,共为 12364 个行政村开通了互联网,全国能上网的行政村比例达 89%;已经有 19 个省份基本实现行政村全部能上网。手机上网迅速崛起。2008 年底,手机上网用户达 1.2 亿。其中约 4 千万在农村,占农村网民总体的比例高于城镇。中国互联网网民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一是年龄在 30-39 岁网民所占比例从 17.6%上升到 20.7%,40 岁以上的网民占比有上升趋势,总体上虽不断呈现成熟化的趋势,但青少年网民仍占比 51.8%;二是网民的重心仍在低收入人群。三是网民学历结构仍在继续向低学历人群倾斜,小学及以下程度和高中程度占比有所上升。这说明了我国互联网的网民的媒介素养的提高与互联网的普及不成正比,相反它们之间形成了剪刀差的演变趋势,而且一段时期内还会在不断扩大。社会潜在的危机与矛盾通过互联网在放大。

网络空间,结构关系,互联网,现实社会


图 4-1 网络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结构关系图,互联网的空间结构可以看成是一个 Internet面)/Interaction(互动)三位一体的跨越自然领域与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架起生存论关联,使其在的位置。这正体现了互联网的文化底蕴。互联网已不空间,而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真实写照的生存结构,对生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在客体性的技术层面,互联大的智能巨系统,将人类的社会交往演化成一种数字层面,互联网空间作为人类社会最大的感知场,提供对现实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产生着潜移默化的面,互联网空间作为人类传播德最大语义场,充满了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人类精神交往的公共领域,并对现成了巨大的冲击。信息传播的主客体分析

泊松分布,随机网络


针对其拓扑特性。对网络的基本概念进行简单介绍。网络可节点之间存在联系,则节点间有边相连。称为该节点的连结度,也简称为度。络研究通常将网络假设为规则网络或者随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有边;另一种络,这种网络中的每个节点与它周围的相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近 40 的时间里复杂网络d s 和 Rényi 提出的 ER 随机图。1假设在网。研究这些模型的连接度可以发现,连接速衰减,即连接度分布近似泊松分布,节点称为均匀网络或指数网络。下图是一个随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薇;汤敏佳;杜骏飞;;中国虚拟社会管理学术进展述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郝文江;;互联网舆情监管的主客体分析及方法研究[J];警察技术;2011年06期

3 郝文江;武捷;;互联网舆情监管与应对技术探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新平;物联网产业成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倩;我国网络政治传播效果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2 张子豪;我国网络实名制之民法证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苏晓波;WEB快速开发框架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亚玲;对我国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立法的思考[D];安徽大学;2012年

5 阮芳;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6 陈光;转型时期我国民办高校治理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林升女;微博环境中官民互动模式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849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49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5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