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众媒介的风险感知——以宁波PX事件的媒介风险感知为例
【文章目录】:
一、风险社会学视野下的媒介角色
二、媒介对宁波PX事件的风险感知:编码框架与风险呈现
1. PX究竟有多毒?
2. 作为风险管理者的地方政府形象
3. 大众媒介对风险的情绪化反映
三、大众媒介在风险沟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贝克;邓正来;沈国麟;;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J];社会学研究;2010年05期
2 谢晓非,郑蕊;风险沟通与公众理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涛;;城市社会风险的危害及其治理[J];攀登;2010年05期
2 刘亚平;;中国式“监管国家”的问题与反思:以食品安全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1年02期
3 肖庆;;“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4 张静;;低碳技术的附魅与祛魅[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李小军;童晓玲;;风险社会视野下的食品安全与大众传媒[J];新闻世界;2009年08期
6 赵华;;危机报道下地方电视媒体的功能——以青海卫视玉树地震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0年08期
7 郭雯;;解读微博在谣言传播中的两面性——以新浪微博“碘盐事件”为例[J];新闻世界;2011年06期
8 华莎;;浅谈媒介的风险传播模式[J];新闻世界;2011年09期
9 宦晓渝;;试析媒体的危机传播策略——以《人民日报》的“非典”“甲流”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1年11期
10 李风;师佳;;论风险议题报道中的娱乐化现象及规避[J];新闻世界;2012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谢晓非,谢冬梅,郑蕊,张利沙;SARS危机中公众理性特征初探[J];管理评论;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振;论档案信息传播的媒介与受众构成[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2 郝朴宁;麦克卢汉悖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罗翔宇;从传播的局限到自由的传播——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历史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朱光烈;媒介的终结及其对社会的重塑——媒介环境发展趋势[J];学术界;2003年01期
5 刘军茹;新闻的定义——从接受者角度思考新闻的基本问题[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广导;;“中国年度传播榜中榜”闪亮登场 传立媒体(中国)捧走“年度最佳媒介代理”[J];大市场.广告导报;2005年05期
7 何镇飚;;“媒介即信息”还是“媒介即按摩”?——论“媒介即按摩”的由来和价值[J];新闻界;2006年01期
8 ;国际媒介[J];青年记者;2006年09期
9 曾照畅;;解析媒介的“妖魔化”现象[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侯蕾;;我国媒介与政治权力的共生与矛盾[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强;突发性灾害中的公众风险感知与应急管理[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闫振宇;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3 潘虹;传播学视野下中小学学校品牌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于林立;媒介性:后现代艺术的存在[D];山东大学;2005年
5 杨永军;先秦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戴明;信息化进程中建筑设计的历史变迁[D];同济大学;2006年
7 刘少文;论报人生活对张恨水及其小说创作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5年
8 孙跃;产业集群知识员工离职风险感知对离职意愿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杨志学;诗歌传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洁;传播技术与共同体:文化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涛;卫生部门流感大流行大众风险沟通能力结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2 浦颖娟;风险社会中媒体的风险沟通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3 任晓佳;风险信息的认知对政府信任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4 吴转转;应急管理中的风险沟通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5 杨珏;基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消费者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马永波;新产品开发团队中风险感知对绩效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7 刘薇;小说媒介与小说形态[D];山东大学;2005年
8 罗懿;行走在网络间的文字[D];重庆大学;2007年
9 罗懿;网络文学初探[D];重庆大学;2007年
10 韩玲;中断风险感知对采购决策及绩效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50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50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