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形象—《纽约时报》视角下的清末中国形象(1900-1905)
发布时间:2020-10-22 00:01
本文以《纽约时报》为研究材料,选取中美交流过程中影响清末中国形象建构的1900年义和团运动、1902年排华法案的修订、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和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纽约时报》对这四个事件的相关报道,考察美国对1900-1905年期间中国形象的建构建构过程和变迁轨迹。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为解析背景,考察《纽约时报》视角下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义和团处理过程中美国人清皇室和官绅的看法;以及“梅威良劫掠”事件中,美国人对“野蛮与文明”的大讨论,从中分析这一时期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公众眼中的中国形象。第二部分以1902年排华法案出台前后的舆论为线索,解析在“排华是否合理”、“排华是否可以在菲律宾、夏威夷实施”两个问题讨论中的中国形象。第三部分以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上中国的表现为考察事件,通过《纽约时报》对博览会上中国馆和中国展品的评价,解析这种特殊背景下的中国文明样态;同时陈述美国对中国参赛官员和参赛华工区别对待的事实,揭示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进而呈现“世界博览会”这种西方话语下的中国形象。第四部分以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为分析背景,通过《纽约时报》对抵制美货运动前后美国公众和美国政府态度的报道,解读美国人对这一时期中国形象的看法。通过这四个议题的讨论,旨在分析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对华实施“门户开放”和“排华”的双重政策下,在中国对内推行新政改革、对外积极修好与列强关系、民众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现实中,美国人眼中的清末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和变迁轨迹,以期对1900-1905年转型期的中国有一个全新视角下的认识,并对当今的中国形象塑造问题提供历史的借鉴。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K252;G219.71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文立意
二、研究动因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状况分析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义和团运动·拳民·文明与野蛮
第一节 《纽约时报》叙述下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时期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官绅形象
第三节 《纽约时报》对“北京劫掠”的报道—以梅威良为例
小结
第二章 1902排华法案·华工·黄祸与弱者
第一节 1902年“排华”合理性辩论中的中国(人)形象
第二节 1902年“排华”扩展化讨论下的中国(人)形象
小结
第三章 圣路易斯博览会·东方·荣誉与屈辱
第一节 展品印象——博览会上的中国器物形象
第二节 人的印象——博览会上的中国人形象
第三节 国人叙述下的圣路易斯博览会
小结
第四章 抵制美货运动·抵制者·正义与利益
第一节 抵制美货运动初期美国人的困惑
第二节 美国人对抵制运动的认识与反思
第三节 美国政策改变和中国形象的转变
小结
结语
一、《纽约时报》的清末中国形象(1900-1905)
二、美国的中国形象:想象与现实
三、“黄祸论”与“崛起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0786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K252;G219.71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文立意
二、研究动因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状况分析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义和团运动·拳民·文明与野蛮
第一节 《纽约时报》叙述下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时期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官绅形象
第三节 《纽约时报》对“北京劫掠”的报道—以梅威良为例
小结
第二章 1902排华法案·华工·黄祸与弱者
第一节 1902年“排华”合理性辩论中的中国(人)形象
第二节 1902年“排华”扩展化讨论下的中国(人)形象
小结
第三章 圣路易斯博览会·东方·荣誉与屈辱
第一节 展品印象——博览会上的中国器物形象
第二节 人的印象——博览会上的中国人形象
第三节 国人叙述下的圣路易斯博览会
小结
第四章 抵制美货运动·抵制者·正义与利益
第一节 抵制美货运动初期美国人的困惑
第二节 美国人对抵制运动的认识与反思
第三节 美国政策改变和中国形象的转变
小结
结语
一、《纽约时报》的清末中国形象(1900-1905)
二、美国的中国形象:想象与现实
三、“黄祸论”与“崛起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青;;维护大国荣誉:义和团运动中美国出兵中国的文化解读[J];史学月刊;2012年05期
2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1830—1932)[J];历史研究;2012年02期
3 洪振强;;国际博览会与晚清中国“国家”之形塑[J];历史研究;2011年06期
4 郭永虎;;近代《纽约时报》关于辛亥革命新闻报道初探[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12期
5 张颖;;奥巴马政府时期《纽约时报》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与塑造的文本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田涛;;中国第一个女留学生金雅妹——《纽约时报》有关金雅妹的报道[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郭永虎;;1949~1959年美国《纽约时报》涉藏报道初探[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02期
8 于建胜;;一个知县眼中的义和团——以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为中心的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黄安年;;从历史上的漫画看19世纪后期美国的排华潮[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年06期
10 周宁;;隐藏了欲望与恐怖的梦乡:二十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J];华文文学;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志海;美国政府与晚清朝政(1901-1912)[D];复旦大学;2008年
2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507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50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