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媒介技术的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23:28
   对媒介技术的研究散落在传播学、社会学、技术哲学中,主要包括人物与范式述评,具体问题研究,鲜有综合的哲学反思。因为技术哲学正在转向对具体技术的研究,又因为当今新媒介的巨大影响,故需要梳理现有的媒介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媒介技术的各个方面进行哲学反思,形成媒介技术的哲学研究系统。研究依照以下主线:首先,从研究媒介技术本身的逻辑关系和历史发展开始,即论证媒介技术的外延与内涵和媒介技术演化;然后,展开媒介技术哲学研究的问题域,并解决每个问题域中的核心问题。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媒介技术的外延界定与内涵辨析;第二,媒介技术演化的条件、动力与机制;第三,媒介技术与人的认识关系;第四,媒介技术与人的实践关系;第五,媒介技术价值的分类、生成与引导。第一部分为媒介技术的哲学研究起点。通过区分相似概念,界定媒介技术的外延:媒介技术是媒介的子集,不涉及符号系统和身体信息技术。传播技术比媒介技术多出方向性,在内容上媒介技术是能塑造“想象世界”的传播技术。器具信息技术与媒介技术的外延相同。媒介技术在具体使用时的功能侧重上与传播技术、信息技术不同。通过与生产技术区分,指出媒介技术的“双重认知技术”与“双重连接技术”内涵。在第二部分中,由人建构的,媒介技术演化的条件包括人性化和综合准则;由媒介技术建构的,人演化的条件包括技术自身属性、可选材料和支撑技术;媒介技术演化的动力来自与人、信息、制度的外部矛盾,以及不同媒介技术间的内部矛盾;媒介技术演化遵循自调控的循环建构机制。在第三部分中,梳理人对媒介技术认识的三个阶段,指出媒介技术对认识要素、认识过程的塑造作用,并研究在互联网、大数据影响下的认识变化。在第四部分中,从静态角度研究媒介技术实践的要素与制约条件,从动态角度研究媒介技术实践的过程,并论述数字时代媒介技术实践的虚拟转向。在第五部分中,指出媒介技术价值的分类与生成要素;具体操作时,正价值的大小由满足度、符合度、体现度这三个互相制约的条件决定,负价值可通过技术、制度、伦理三种手段消解。技术哲学的发展,始自技术与科学的区分,奠定了技术哲学最初的本体论研究。接下来逐渐形成了包括本体论、演化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在内的系统框架。今天,技术哲学经验转向,走向具体技术。这样看来,建构媒介技术的哲学研究系统,同样要以本体论的区分为起点,展开几个问题域,这既是技术哲学的延伸,也是走向媒介技术哲学的起点。
【学位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G206
【部分图文】:

媒介技术,人性,综合准则,新媒介


媒介技术n?????图2.?2媒A技术演化的动力??第五节媒介技术演化的机制??根据媒介技术演化的条件,W及媒介技术演化的动力,从而明确人与媒介技??术互相建构的演化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介技术的演化机制。??演化机制如图2.?3所示。第一,任何媒介技术都同时存在不人性和人性的一??面,哪怕是被莱文森称为"媒介之媒介"的电脑。虽然调动多重感官,但也把人??牢牢固定在椅子上,破坏行走的人性。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虽补偿行走,但频繁??的充电又不时打断人的自由,仍不够人性。媒介技术也同时存在不合综合准则与??符合综合准则的一面,互联网崇尚个性化、自由主义,送符合个人权利中屯、的综??合准则,但崇尚自我又与集体价值格格不入。?第二,"控制"指媒介技术对人??的正负两方作用

媒介技术,人性,综合准则,新媒介


媒介技术n?????图2.?2媒A技术演化的动力??第五节媒介技术演化的机制??根据媒介技术演化的条件,W及媒介技术演化的动力,从而明确人与媒介技??术互相建构的演化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介技术的演化机制。??演化机制如图2.?3所示。第一,任何媒介技术都同时存在不人性和人性的一??面,哪怕是被莱文森称为"媒介之媒介"的电脑。虽然调动多重感官,但也把人??牢牢固定在椅子上,破坏行走的人性。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虽补偿行走,但频繁??的充电又不时打断人的自由,仍不够人性。媒介技术也同时存在不合综合准则与??符合综合准则的一面,互联网崇尚个性化、自由主义,送符合个人权利中屯、的综??合准则,但崇尚自我又与集体价值格格不入。?第二,"控制"指媒介技术对人??的正负两方作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道宽;;夙兴集:闻道·播火·摆渡[J];书城;2013年09期

2 王凤栖;;麦克卢汉与莱文森技术本质理论比较[J];青年记者;2015年05期

3 邓文华;;重审艺术与媒介的关系——从麦克卢汉到保罗·莱文森[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曾建辉;;还原·拼接·延伸——保罗·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第2版)》的新阐释[J];华中传播研究;2016年01期

5 李璐;;媒介四元律[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03期

6 戴元光;夏寅;;莱文森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继承与修正——兼论媒介进化论及理论来源[J];国际新闻界;2010年04期

7 董薇;;从麦克卢汉到莱文森——围绕《数字麦克卢汉》一书谈媒介环境学派理论的承嬗离合[J];视听;2014年12期

8 吴昊;;无中心的奴役——《数字麦克卢汉》中数字时代的新权力之路[J];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09期

9 杨姣;;新世纪国内麦克卢汉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11年S1期

10 张婧妍;;回归关系的向度:透视去中心化时代的新权力[J];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沈继睿;媒介技术的哲学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郑燕;人是媒介的尺度[D];山东大学;2014年

3 尹国强;儿童数字化阅读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4 吴瑶;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数字阅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涵伊;麦克卢汉媒介技术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2 王弯弯;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电视传播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3 胡易容;以麦克卢汉为原点:关于媒介本体论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6年

4 曾玉慧;数字时代的欢乐颂——保罗·莱文森媒介理论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5 楚雪;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6 罗潇;保罗·莱文森的媒介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7 曾欣;麦克卢汉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吉首大学;2016年

8 王新鑫;论麦克卢汉的媒介杂交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珈琳;论麦克卢汉媒介技术思想对现代性的确证[D];东北大学;2012年

10 王凤栖;保罗·莱文森媒介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53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53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d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