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技术的哲学研究
【学位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G206
【部分图文】:
媒介技术n?????图2.?2媒A技术演化的动力??第五节媒介技术演化的机制??根据媒介技术演化的条件,W及媒介技术演化的动力,从而明确人与媒介技??术互相建构的演化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介技术的演化机制。??演化机制如图2.?3所示。第一,任何媒介技术都同时存在不人性和人性的一??面,哪怕是被莱文森称为"媒介之媒介"的电脑。虽然调动多重感官,但也把人??牢牢固定在椅子上,破坏行走的人性。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虽补偿行走,但频繁??的充电又不时打断人的自由,仍不够人性。媒介技术也同时存在不合综合准则与??符合综合准则的一面,互联网崇尚个性化、自由主义,送符合个人权利中屯、的综??合准则,但崇尚自我又与集体价值格格不入。?第二,"控制"指媒介技术对人??的正负两方作用
媒介技术n?????图2.?2媒A技术演化的动力??第五节媒介技术演化的机制??根据媒介技术演化的条件,W及媒介技术演化的动力,从而明确人与媒介技??术互相建构的演化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介技术的演化机制。??演化机制如图2.?3所示。第一,任何媒介技术都同时存在不人性和人性的一??面,哪怕是被莱文森称为"媒介之媒介"的电脑。虽然调动多重感官,但也把人??牢牢固定在椅子上,破坏行走的人性。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虽补偿行走,但频繁??的充电又不时打断人的自由,仍不够人性。媒介技术也同时存在不合综合准则与??符合综合准则的一面,互联网崇尚个性化、自由主义,送符合个人权利中屯、的综??合准则,但崇尚自我又与集体价值格格不入。?第二,"控制"指媒介技术对人??的正负两方作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道宽;;夙兴集:闻道·播火·摆渡[J];书城;2013年09期
2 王凤栖;;麦克卢汉与莱文森技术本质理论比较[J];青年记者;2015年05期
3 邓文华;;重审艺术与媒介的关系——从麦克卢汉到保罗·莱文森[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曾建辉;;还原·拼接·延伸——保罗·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第2版)》的新阐释[J];华中传播研究;2016年01期
5 李璐;;媒介四元律[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03期
6 戴元光;夏寅;;莱文森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继承与修正——兼论媒介进化论及理论来源[J];国际新闻界;2010年04期
7 董薇;;从麦克卢汉到莱文森——围绕《数字麦克卢汉》一书谈媒介环境学派理论的承嬗离合[J];视听;2014年12期
8 吴昊;;无中心的奴役——《数字麦克卢汉》中数字时代的新权力之路[J];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09期
9 杨姣;;新世纪国内麦克卢汉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11年S1期
10 张婧妍;;回归关系的向度:透视去中心化时代的新权力[J];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沈继睿;媒介技术的哲学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郑燕;人是媒介的尺度[D];山东大学;2014年
3 尹国强;儿童数字化阅读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4 吴瑶;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数字阅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涵伊;麦克卢汉媒介技术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2 王弯弯;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电视传播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3 胡易容;以麦克卢汉为原点:关于媒介本体论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6年
4 曾玉慧;数字时代的欢乐颂——保罗·莱文森媒介理论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5 楚雪;麦克卢汉主义语言哲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6 罗潇;保罗·莱文森的媒介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7 曾欣;麦克卢汉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吉首大学;2016年
8 王新鑫;论麦克卢汉的媒介杂交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珈琳;论麦克卢汉媒介技术思想对现代性的确证[D];东北大学;2012年
10 王凤栖;保罗·莱文森媒介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53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5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