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研究(1931.9-1937.7)

发布时间:2020-10-31 21:37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虽多次发令保障新闻自由,但在政权不稳,日本入侵的环境下,仍通过控制新闻来源、立法、检查等手段,严格管制军事、外交新闻等相关报道。在复杂的外交环境中,《益世报》通过意租界相对自由的言论环境,在外敌入侵之际,发出抵抗呼声。在旧中国,识字且有能力买报者甚少,同业竞争却相当激烈,《益世报》报人不得不采取策略改善报纸的业务与经营管理,该报逐渐在全国报界崭露头脚。 有感于报业所受压制,《益世报》总编辑刘豁轩期望政府给予报业充分的言论自由,并认为报纸有权监督政府,以促成公意的正确表达。在国家多事之秋,他还希望报人以为国家社会服务为信念,持论公正,记载翔实。该报社论主笔罗隆基也认为言论自由是人权,绝对不能受到任何干涉,面对国难,他大胆敢言,不断思索救亡图存之道。 在言论自由与爱国思想的指导下,“九一八”至“七七”时期,《益世报》对中日问题报道的基调即是鼓励武力抗战。政治上,期望政府取消党治、实行民主宪政,还政于民,让实至名归的中心势力成立统一政府,作为御敌的先决条件;经济上,鼓励政府与日经济绝交,支持民众抵制日货,以经济御侮作为武力御侮的辅助;外交上,主张求其在己,希望政府能制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依赖其他力量;军事上,主张全盘抵抗、长期抵抗、全民抵抗,以武力抵抗作为拯救危亡的唯一出路。 为宣传其武力抗战的舆论,面对不同的传播对象,该报采取了有差别的传播策略。该报深知中国人对外缺乏国家意识,贪生怕死且优柔寡断。故对中国受众,该报致力于唤醒国民的国家观念,主张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劝告政府对外以主权与领土完整作为外交的基本原则,鼓励民众承担国家主人的责任,政府御侮则援助政府,若政府不御侮则本着“国事依然有我”的精神自决自救。.同时,该报十分清楚中日关系的僵局源于日本武人的贪婪跋扈,常评价日人对外蔑视国际公法且不知礼义廉耻。故对日本受众,该报警告日本暴行必遭恶果,并时常有针对性地辟谣,对日方狡诈的言论、捏造的证据,虚假的宣传,一一进行反驳,同时,该报还告诫日本,中国不是亡国的民族。对于国联、英、美等第三方力量,该报总体上不寄予太大期望,认为国联是列强大国的工具,而各列强国对外又以自身利益为依归。但为获得国际社会道德、舆论的支持,该报一方面警告国际社会,日本侵华的巨大危害,另一方面,极力展示中国国民的抗敌决心。 在复杂的外交、舆论环境下,各界对该报舆论褒贬不一。呼吁统一使得该报受到国内各种力量的认同,但抨击国民党、要求民主选择中心势力,却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多次警告,一些知识分子、普通民众也认为这些主张脱离实际。经济御侮的言论被民众看作是爱国表现,但鼓吹经济绝交、抵制日货却被认为过于夸张,且引起日方仇视。外交上求其在己,获得国内部分媒体的声援。军事上抵抗到底的主张,受到民众欢迎,提高了该报的发行量,却又遭到政府当局禁邮、断绝新闻、电讯来源的惩罚,一些知识分子也意识到,中国对日宣战不可不慎重,而此后的历史证明,该报抵抗到底的呼吁不仅未被当局认可,反而招致多重迫害。以《益世报》为代表的对日舆论之所以获得这样的社会反响,受到中国综合国力较弱、半殖民地国家外交环境复杂多变、受众对抗日问题的认识等因素的影响。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G21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说明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与难点
2 “九一八”至“七七”时期《益世报》的传播环境
    2.1 外部环境
    2.2 内部环境
    2.3 小结
3 《益世报》主要报人的办报观念
    3.1 刘豁轩的报业观
    3.2 罗隆基的言论自由观
    3.3 小结
4 《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的内容
    4.1 “九一八”时期的报道内容
    4.2 “一·二八”时期的报道内容
    4.3 对伪满问题的报道内容
    4.4 热河抗战、长城抗战时期的报道内容
    4.5 华北事变时期的报道内容
    4.6 全面抗战爆发前的报道内容
    4.7 小结
5 《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的对象及策略
    5.1 《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的对象
    5.2 《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的策略
    5.3 小结
6 《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的传播效果
    6.1 《益世报》中日关系报道内容的传播效果
    6.2 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6.3 小结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文;;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对日本侵华的认识及其抵御主张[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2 周玉和;“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日主张中的战与和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05期

3 李义彬;华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J];民国档案;1989年01期

4 宗成康;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依赖国联制日外交析评[J];民国档案;1997年03期

5 任骏;蒋廷黻与七七事变前后的中苏关系[J];近代史研究;1990年04期

6 杨天石;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的对日谋略——以蒋氏日记为中心所做的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1年02期

7 齐福霖;“广田三原则”与国民政府的对策[J];近代史研究;1994年03期

8 曹振威;;一二八事变初期日本政府的外交欺骗[J];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02期

9 高培;本庄繁与九一八事变[J];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02期

10 杨奎松;七七事变前部分中间派知识分子抗日救亡主张的异同与变化[J];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莉;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魏海岩;王安石变法中的宣传斗争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4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64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a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