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外媒体的传播效果测量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17:09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智能终端进一步得到普及,具有移动互联网时代特性的新闻传播方式应运而生,推动了新闻业态的发展与变革,也为新闻媒体机构的传播效果测量方式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做到科学、有效地衡量传播效果成为业界的难点。本文选取《纽约时报》、《卫报》、《赫芬顿邮报》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外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测量体系,具体分为对传播效果测量工具和相关测量指标的研究。结合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特性以及移动端信息传播特性,探讨媒介技术的变化对传播效果测量思路和指标体系的影响,分析国外媒体所选定测量指标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为国内主流媒体的传播效果测量方式寻得参考与借鉴。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效果测量体系延续使用了部分PC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效果测量指标体系,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信息接收终端、受众阅读习惯、媒介使用行为都发生了改变,传播效果测量的指标设计在地理位置监测、社交分享监测、流量来源监测等方面体现出移动端信息传播的特性,并且国外媒体普遍借助实时数据分析工具,指导新闻生产流程。国外媒体科学的传播效果测量指标与先进的传播效果测量工具都对我国媒体的传播效果测量有所启发,但由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新闻媒体需要承担的职责也不同,不能全部照搬国外媒体的传播效果测量体系,需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警惕“唯数据论”的误区,保证传播效果测量指标的政治方向正确,更好地结合我国的媒体发展现状指导新闻生产实践。
【学位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206
【部分图文】:

统计报告,中国网,普及率,互联网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媒介环境日益产生新的发展变化,紧跟“互联??网+”的发展步伐,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诸多行业领域,也给了诸多行业在融合与碰撞中进行重塑的新机遇。??新闻媒体行业也逐渐将移动端作为其内容投放的主要载体,传播效果的测量也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衍生出新的业态,从而顺应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与此同时,使用电视上网??的网民比例也提高3.2个百分点,达28.2%;个人上网设备中,手机的使用率大幅??提升,相较而言,电脑和平板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2017年1月至11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累计达212.1亿G,比上年同期比上年同期累计增长158.2%1。??报告反映出智能手机终端进一步普及,并且移动通讯网络环境不断发展完善,移??动互联网应用逐渐深入渗透到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中,涉及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促进了手机上网使用率的增长。移动端用户高速增长,总体用户规模??和增速均超过了?PC端,已成为覆盖群体最大的端口,移动终端也成为网民主要上??网设备。??

网民,文献综述,比例,传播效果


图2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3??1.2?文献综述??1.2.1?理论基础??传播效果的研究一直以来是经典的研究领域之一,从传播学的整体构架来划??分,传播学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传播者的控制研究、传播内容分析、传播渠道分??析、受众研宄和效果研究等4。细分到传播效果的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向,一方面为微观过程分析,主要针对个人效果进行研宄分析;另外一方面为宏??观过程分析,主要针对社会效果进行研宄分析。??传统理论视野中将传播效果分为从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衡量,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三个不同的表现阶段,传播效果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发生,??这是一个效果逐步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首先是认知层面,认知层面上的效??果,指外部信息对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起到的作用,造成的影响在于引起知识??

社交,使用率,统计报告,互联网络


2.3.2?媒体自主渠道:自建移动客户端??新闻客户端作为为用户提供新闻的程序应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取新??闻的另一重要途径,也是媒体的自主渠道之一。诸多国内外主流媒体在移动端自??47?CNNIC.?2017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〇yt20180305一70249.htm,?2018?年?3?月?5?日.??48?CNNIC.?2017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〇yt20180305一70249.htm,?2018?年?3?月?5?日.??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安斌;贺飞;;《纽约时报》数字化转型新动向[J];青年记者;2015年34期

2 张小强;周晓淇;;国外报业数字化先驱媒介融合的进展与挑战——以《纽约时报》和《卫报》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年08期

3 张建华;;移动大时代下地方党报的发展出路[J];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14期

4 喻国明;翟旭瑾;;“后(厚)网”时代:纸质媒体的行动路线图[J];新闻爱好者;2015年03期

5 吴吉义;李文娟;黄剑平;章剑林;陈德人;;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年01期

6 阚文婧;杨阳;;《纽约时报》数字化转型对中国报业的启示[J];青年记者;2015年02期

7 喻国明;姚飞;;强化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介融合发展[J];前线;2014年10期

8 李笑欣;;媒介融合下的国内外跨屏受众测量图景[J];视听;2014年09期

9 杨长春;王天允;叶施仁;;微博意见领袖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媒介影响力视角[J];情报杂志;2014年08期

10 ;数字化背景下的报业转型——纽约时报创新报告(2014)[J];新闻与写作;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婷;多维视野下的中国手机媒介[D];山东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薛峰涛;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的行为检测研究与应用[D];西南大学;2017年

2 赵超越;“互联网+”时代户外广告传播策略的嬗变与提升[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67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67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0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