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口语传播学的发展探析
【部分图文】:
游梓翔教授在《社群媒体在传播理论中的定位》一文中,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播形式做了细致的科学分析,其IPMD模式值得我们加以参考(见图1)。人际传播(IC,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指涵盖了人际、团体、组织与跨文化传播等的广义“人际传播”,是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建立的传播学次领域;公众传播(PC,public communication)是与古希腊修辞学传统一脉相传,并融入后来的说服研究,探讨个人如何以话语影响众人的传播学次领域;大众传播(MM,mass media)是探讨大众传播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的功能、运营与内容产制过程,以及其影响力的传播学次领域;数位传播(DM,digital media)是探讨数位科技(包含资讯互联网与行动)所带来的媒体改变和社会影响的传播次领域[12]。人际传播转向公众传播,需要考虑其间的“修辞性”。另外,我们需要了解,网络直播使用的媒介并不是传统的大众媒体,而是大众媒体转型之后所产生的数位媒体,主播们通过网络完成口语传播,进而达成既定的传播效果。由此,笔者认为,网络直播乱象的源头来自网络主播在传播中的“传播者本位意识”的缺失,他们更多的是认为网络直播只是数位媒体与人际传播的组合,却忽视了其公众传播的利益本质,而公共传播要求传者具有起码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婷;胡芳;李心悦;孙雪瑶;李凯山;;当代大学生口语传播力调查及策略分析——以深圳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8年04期
2 黄星民;从礼乐传播看非语言大众传播形式的演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03期
3 郭小春;;大众传播语言——鲜活的语言教学材料[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华丹;;试论大众传播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教育[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林兵;;修辞学视域中隐喻的劝说性研究述评[J];现代交际;2020年03期
6 李展;;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教研合作继续前行——第三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J];东南传播;2018年01期
7 ;《多学科视野中的当代修辞学:“望道修辞学论坛”论文集萃》出版[J];当代修辞学;2017年01期
8 谭学纯;;本期话题:“修辞学+”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9 唐善生;;《修辞学与语文教学》出版[J];当代修辞学;2017年04期
10 戚一岚;;修辞学转向评述[J];文教资料;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亚萍;亚当·斯密修辞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3 肖书文;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婵;经济学修辞学的理论特征分析[D];山西大学;2014年
2 刘鑫;当代中国判决书的修辞学运用[D];河北经贸大学;2020年
3 肖文郁;古汉语双音节词修辞学造词法初探[D];扬州大学;2009年
4 郑春婷;广义修辞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风俊;司法裁判中的修辞学运用[D];河北经贸大学;2020年
6 苏柳青;张枣诗歌的修辞学特征分析[D];广西大学;2014年
7 白晓曼;试析传播修辞学[D];山东大学;2012年
8 邢秋红;粘连的语用修辞学解读[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9 李建录;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下的网络写作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蒋可;从广义修辞学视角解读言语接受者的作用及其对表达者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7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6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