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应对理论视角下的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披露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05:38
   自互联网产生以来,用户的个人隐私问题持续受到关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社交媒体、虚拟社区、电子商务网站等各类互联网平台已逐渐融入了用户的生活。然而当用户享受着这些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信息隐私问题也日益凸显,并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在学术界,隐私问题也成为信息管理领域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已有研究发现互联网用户的隐私关注与其个人信息披露行为存在着不一致或无关的现象,并将其称为隐私悖论。同时互联网用户还被发现通过不抱希望且淡漠的消极态度以应对隐私问题。因此,为了探明隐私悖论现象是否普遍存在及其原因,深入理解互联网用户在面对隐私威胁时如何进行应对并披露个人信息,本研究以应对理论为视角,通过元分析(meta-analysis)、实证研究以及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的方法,对互联网用户的隐私心理和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本文的第三章基于元分析的方法,对43个独立研究19561个样本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互联网用户的隐私关注与其个人实际的信息披露行为存在着不一致,即隐私关注不能有效预测披露行为,表明隐私悖论现象普遍存在。本文的第四及第五章以应对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进而对互联网用户的隐私决策进行分析。其中第四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用户的隐私关注、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会影响其产生隐私犬儒主义及隐私保护动机这两种分别以情绪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应对努力,进而影响用户的实际披露行为。其中主要受效能感影响的隐私犬儒主义的态度,是导致用户在存在隐私关注的同时又披露个人信息的原因;同时,隐私保护动机和实际披露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又是另一可能导致隐私关注与披露行为不一致的原因。文章的第五章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应对理论析出的五个要素,即隐私关注、隐私自我效能、隐私反应效能、隐私犬儒主义及隐私保护动机,作为前因要素,探索了影响互联网用户隐私披露决策的前因条件组合。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用户披露信息与不披露信息的前因条件组合并不对称。其中,互联网用户披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存在三种主要的充分条件组合,且自我效能感是该种决策结果最为核心的要素;而不披露个人信息的这一决策结果则主要存在着四种充分条件组合,并且缺乏反应效能是互联网用户选择决定不披露个人信息最为重要的因素。本研究作为现有信息隐私研究的有效补充,对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和所启示。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203
【部分图文】:

筛选过程,文献


图 3.1 文献筛选过程性并减少编码错误的发生, 笔者首先编制了编行背对背编码。编码时,若同一文献中,有多个同样本的效应值分别编码,即一个独立实证研究包括两大部分:研究描述性项和效应值统计。研究设计等相关的内容, 包括文献名称、作者、关注与披露行为的测量项。对于测量项,我们编、目标构念的相关变量的信度值、以及两两变量等能反应构念间关系的系数。根据编码结果,献篇数为 41 篇,其中两篇文献中含两项独立研究,总样本量达 19561。

森林图,元分析,置信区间


图 3.2 展示了元分析的森林图。其中,43 项研究的效应量用正方形表示,正方形的位置代表了效应量的大小和方向,正方形的大小反应了研究被赋予的权重。效应量的精度通过置信区间表示,图中各正方形两端的线段分别代表了上下 95%的置信区间。单项研究及的相关系数值及其 95%置信区间的具体数值在最右侧列显示。底部菱形及右侧数值显示了综合效应量极其置信区间。具体而言,菱形的位置代表综合效应量的大小,而其宽度反映了效应量的精度,即置信区间。表 3.1 展示了隐私关注与披露行为的主效应检验结果及异质性情况。主效应结果显示,隐私关注与披露行为的综合相关系数 r=-0.0539,95%的置信区间为[-0.1195, 0.0027], 双侧 z 值为-1.8671,对应的显著性 p 置为 0.0619>0.05。其中,Z值未通过检验,且综合效应值 95%的置信区间包含 0,因此可认为互联网用户的隐私关注与其披露个人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不显著。此外,异质性检验结果在异质性检验中,Q 值体现了了总离散度,可看作是一种显著性检验;τ2 及 SE 为真

漏斗图,偏倚,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 为检验发表偏倚的 “漏斗图”。 该检验方法是由 Light 等在 198一般认为,如果“漏斗图”不对称或不完整,则出版偏倚问题可能存漏斗图”如图 3.3 所示,结果表明多数研究集中于漏斗图顶端, 且值附近,极少有研究出现在漏斗底端,因此可初步判断本研究存在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锐评[J];青年教师;2010年05期

2 吕绘生;;现代犬儒主义浅析[J];学理论;2019年01期

3 颜东;李晓;;从犬儒主义视角看当今教师的职业倦怠[J];教育观察;2018年05期

4 朱晨碧;;现代犬儒主义思想对当代青年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文学教育(下);2018年12期

5 方绘龙;葛玉辉;;组织犬儒主义视角下薪酬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年02期

6 杨洋;黎翠欢;尚海涛;;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基于组织犬儒主义视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年16期

7 魏传光;胡旖旎;;道德教育视野下现代犬儒主义的批判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09期

8 王丽平;张琦;;组织不公正与犬儒主义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关系补救的调节作用[J];预测;2015年01期

9 徐耀强;;犬儒主义历史溯源、当代表现及其矫治[J];当代电力文化;2015年02期

10 魏天真;魏天无;;真无观对话:犬儒主义盛行,文学批评何为[J];长江丛刊;2017年2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相飞;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及其效应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2 白艳莉;心理契约破裂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唐茂林;为承认而斗争: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4 杜玉生;哲学修行与品性塑造—福柯的古代哲学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璐;应对理论视角下的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披露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田鹏妹;消极震撼对员工离职倾向和组织犬儒主义的影响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3 李博涛;伦理型领导对员工犬儒主义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4 马瑞;“90后”技术型员工组织公平感、组织犬儒主义对其离职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5 胡旖旎;现代犬儒主义的道德批判[D];暨南大学;2017年

6 张琦;组织不公正对犬儒主义行为的影响关系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方明;网络流行语中的“犬儒主义”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8 李睿;组织支持感对员工组织犬儒主义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9 赵寅清;组织犬儒主义的形成与影响机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10 廖丹凤;工作场所感知、组织犬儒主义与组织效果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5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75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4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