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谋为畔逆”到“城市名片”淮南对刘安形象的媒介建构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127;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实际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二、媒介
三、有关淮南王刘安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文献研究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深度访谈法
第五节 创新点以及特色
第一章 “刘安”形象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刘安其人历史转折时期的悲剧人物
第二节 以“谋反”事件为中心
一、《史记》盖棺“谋为畔逆”
二、因循太史公之“专挟邪僻之计”
三、八十年代谋反还是冤案?
第二章 因何而变淮南城市转型困境与文化资源热
第一节 黑金城市的经济腾飞与发展阵痛
一、丰富矿产资源带来的经济腾飞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阵痛
三、小结
第二节 文化资源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利用
一、城市形象与城市定位
二、煤炭小城再定位
三、文化资源塑造城市灵魂
四、文化资源热
第三节 寿春归来
第三章 大众媒介中的“刘安”被重塑的大师与时代英雄
第一节 网络空间多渠道宣传
一、政府网站宣传主导下的重塑
二、微信公众号多层次的正面形象建构
三、微博多种呈现形式的“讲述”
第二节 影像文本中的刘安
一、影像记忆中的刘安从乱臣贼子到拯救苍生的英雄
二、被重塑的时代英雄形象
三、被强调的坚守的修仙传道者
四、被重新解读的城市代言人
第四章 城市实体空间中的“刘安”被强调的博学创新的智者
第一节 多方重视的刘安遗址扩建
一、汉淮南王宫博学的强调与凸显
二、淮南王墓根源与传承
三、人文广场儒雅的智者
第二节 雕塑等地标式符号的建造
一、淮南火车站的刘安雕塑城市名片
二、淮南子文化园气宇轩昂的大家
三、二十四节气图继承与创新的发明家
第五章 文化媒介中的“刘安”被再造的城市名片
第一节 延伸产品的媒介呈现
一、发明家与美食家
二、特产礼物的交往
第二节 仪式塑造下的刘安形象呈现淮南豆腐文化节
一、追本溯源:文化符号
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竣程;;一个关于“城市”的另类理论[J];时代建筑;2017年02期
2 袁晓玲;;浅析呼和浩特地区地域文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J];建设科技;2017年09期
3 曹西强;;低碳生态城市形态结构的规划途径分析[J];安徽建筑;2017年03期
4 胡楠;李雄;;浅析城市形态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大连城市的形态结构变化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年11期
5 Mark Swilling;左昌;;城市庞杂扩张的祸害:城市如何发展,无序状态为何必须改变[J];英语文摘;2016年11期
6 王建伟;;探解近代北京城市变革的基本线索——《民国北京(北平)城市形态与功能演变》读后[J];城市史研究;2016年02期
7 张圻彬;林圣捷;;华北城市形态与雾霾分布耦合研究——基于PM 2.5浓度的分析[J];城市地理;2017年14期
8 胡婷;罗大万;游宇;;镜头守候城市成长[J];今日重庆;2017年06期
9 凌晓红;;从理论模型到设计概念——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解读[J];城市建筑;2014年16期
10 李慧芳;;论中国城市人口关系的聚集与分离——在新型城市形态的视阈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玉琴;基于SAR图像的城市形态时空变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2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3 李旭;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李亮;分形梳理[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5 陈岚;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王晓荣;轨道交通与大城市形态互动演化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7 张毅;城市形态的几何表征及量化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8 周爽;中国殖民规划下的城市平面形态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9 许剑峰;基于政策法规体系下的城市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苏毅;结合数字化技术的自然形态城市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坦;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宏观尺度城市形态建模及城市微气候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2 王哲;基于CFD的微尺度城市形态气候响应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3 董晶晶;基于剖面视角的城市形态量化分析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4 江梦蝶;从“谋为畔逆”到“城市名片”淮南对刘安形象的媒介建构[D];安徽大学;2019年
5 陈思思;城市形态过程视角下旧城工业生活区空间格局演进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6 毛瑞;历史城市形态与城市景观的共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7 万军卫;郑韩故城城市形态研究[D];河南大学;2018年
8 李欣;基于土地利用模型的城市形态对雾霾影响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9 邱鲤鲤;公共地界时期鼓浪屿城市形态演变句法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10 冉小刚;重庆城市形态特征识别与传承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81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81683.html